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5年8月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文艺副刊 承建党之志,扬青春之光 破土 七月的颂歌——致党的诞辰 六十五载初心路:周志远和他的党徽故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承建党之志,扬青春之光

□ 作者 何欣蓝

停驻七一的渡口,凝望岁月的烟云,一幕幕壮怀激烈的场景犹在眼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百零四年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几多困苦,几多沧桑,才书写下这不朽史诗。

回溯一百八十余年前,西方列强用炮弹撞开了旧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这片美丽的国土便深陷硝烟和屈辱。文化摧残、珠宝掠夺、土地侵占轮番上演,人民终日在惶惶不安中挣扎求生。从公车上书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动荡时局中寻求救亡图存的曙光。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归于沉寂。中国的出路究竟在何方?人们寻找着、盼望着,最终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找到了答案。百年来,一代代党员干部矢志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甘为人民的“孺子牛。从抗战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抉择,到改革开放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蓝图再到新时代坚定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带领人民一次次在实践的沃土上开拓创新。正因如此,如今中华民族才拥有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能够以自信昂扬的姿态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所谓“观往而知来”,我们应当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富理论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将其灌注于我们的人生片段,化为个人发展的强劲动力。李大钊先生曾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时代呼唤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自当不负肩上之担,怀凌云之志,挂云帆而济沧海!

回首往昔,无数青春的身影,将自身定位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宏大叙事之中。无论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呐喊,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诚愿望,亦或是“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凛然气节青春的理想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历史的经验反复印证:只有将个人奋斗的涓滴细流汇入时代进步的磅礴江河,只有将青春之“小我”融入强国之“大我”,青春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青年一代当怀抱家国之情,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先辈精神,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向前。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长路和高山,需要他们去跋涉、去攀爬。百年前,“新青年”们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高呼“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后,“新青年”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默默坚守,锐意进取,他们是看似平凡却无比坚定的时代建设者。现如今,处处是青年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时时需要青年攻坚克难的硬核担当,青年一代始终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力量。这力量是疫情前线逆向而行的担当,是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的坚持探索,是支教山区点燃希望的热忱……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广大青年要做青春征程的“力行者”,不断磨炼自身本领。青年练就本领,当以“勤”为基,于日常点滴中积累经验。要像海绵吸水般主动学习,既深耕专业知识,也广泛涉猎跨学科内容,拓展视野;更要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让技能从“纸上谈兵”变为“炉火纯青”。同时,以“恒心”为关键,耐住寂寞,面对困难不轻易绕行,针对薄弱环节制定计划逐个击破,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让本领走向“精通”。还要敢于“”与“创新”,不满足于照搬经验,而是带着批判思维审视,在尝试中寻找新路径,让本领的技能树既扎根深厚,又新枝勃发。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从历史烟云中的“七一渡口”眺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壮丽图景召唤着每一个青春的身影。让我们铭记来路的艰辛与荣光,紧握历史的接力棒,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