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5年8月1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文艺副刊 承建党之志,扬青春之光 破土 七月的颂歌——致党的诞辰 六十五载初心路:周志远和他的党徽故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土

□ 作者 钟丽微

班级群突然弹出的红色实践通知:“本周六出发,前往柿红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她嘟囔着回复“收到”,心里却在想:“又搞这些形式主义。柿红村好像是调研农村中最穷的乡村,生活环境肯定困苦,林夏不满地发出声响。

坐在前往柿红树的车上,一路扬起细尘,林夏望着路边蔫巴巴的柿子树,愈发觉得此行无趣。来接她的李叔穿了件军绿色外套,手背上爬满老茧,笑起来眼角皱纹形成沟壑:“小林同学,欢迎来柿红村!” 林夏勉强扯出个笑,目光却飘向远处蹲在墙根抽烟的村民。

李叔带她逛果园时,林夏才发现问题比想象中更糟:柿子树叶片发黄卷曲,果实小得像鹌鹑蛋。“以前在部队,班长总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李叔拍了拍树干,“这果树病了,咱就得跟它较劲!” 林夏敷衍点头,心里却想着:较劲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穷山沟。

转机出现在某个深夜。林夏起夜上厕所,瞥见李叔房间的灯还亮着。她蹑手蹑脚凑过去,透过虚掩的门缝,看见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对着本泛黄的《果树病害防治》写写画画,笔杆被磨得锃亮,纸面上写满歪斜却认真的批注。

第二天,李叔把她领到里屋,掀开褪色的蓝布帘,掏出个旧布包—— 里面躺着一张皱巴巴的党员证,照片里的年轻人英姿飒爽,胸前的党徽泛着光。“我爹是老党员,当年垦荒队的。临死前攥着我手说:‘别当懒汉,给党干活就得实心实意。’ 我退伍后就回了村,这一干,三十年喽。”我望向李叔,他的眼神柔和但坚定。

林夏突然想起自己在学校那段逃课敷衍不学习的日子,脸腾地烧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林夏不再敷衍。她蹲在果园里采样,发现柿子树根系发黑腐烂—— 是根腐病。联系导师后,方案很快确定:用生物菌剂抑制病菌。可村民们却炸了锅:“黄毛丫头懂个啥?别让她把咱果园祸祸了!”

李叔猛地一拍桌子:“当年挖井,也没人相信能成,党员先上!” 他带头划出半亩果园做试验田,林夏抱着铺盖卷住了进去,日夜守着菌种培育箱。可现实远比课本残酷—— 第一批菌种感染杂菌,试验田的柿子树反倒更蔫了。

村民们的抱怨像潮水涌来:“折腾啥?不如趁早砍树!” 林夏躲在工具房里掉眼泪,李叔却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个破口的搪瓷缸:“我爹那时候,井挖了十次才出水。要是躺平,咱村现在还得喝雨水呢!” 月光透过破窗洒在他脸上,林夏忽然看懂了老人眼里的执拗—— 那是刻在骨血里的红色基因,是永远跟党走的一股劲。

重新调整方案后,菌种终于成功定植。深秋时,试验田的柿子树挂满红彤彤的果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村民们敲着铜锣欢舞着涌进果园,李叔把林夏推到前面:“这闺女,比我当年还轴!” 林夏望着漫山遍野的柿红,突然明白“奋斗”不是课本里的空话—— 当根系扎进泥土,青春真的会发光。

实践结束那天,林夏把考公报名表锁进了抽屉。她给导师发消息:“想考您的研究生,把论文写在柿红村的土地上。” 李叔把旧党员证塞到她手里,眼角笑出泪:“红色基因,就得你们年轻人接着传!”

风掠过果园,新栽的柿子树苗正破土而出,向着阳光拼命生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