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0年5月18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停课不停学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之下,打开网络思政的N种方式

□ 作者 周熠 肖璐 龙玉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并已逐步引进网络元素,但在“微”时代形势下还需要调整步调,开拓互联网新视域,实现思政教育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变,以更加积极进步的方法探究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前景与新突破。

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云端”变成热词,对身处“云课堂”的大学生来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正是一场不可多得的、震撼人心的超级思政课堂。如何挖掘“抗疫”期间的思政资源在线上传播?如何合理关注学生心理又不引起厌烦,并能及时化解心理隐患?如何通过“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构筑网络思政教育同心圆?学校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谋划,通过多项活动、比赛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各学院和辅导员集思广益,积极推进线上教学、督学与线上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索网络思政的有效“打开方式”,成效显著!

学工部:

“春风化雨”打造沟通的桥梁

“网络思政教育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网络平台的内容要想进入学生的心里,就要将思政教育用学生们喜欢的语言和形式打开。”学工部的童沁老师是“湖南理工学院学工部”微信公众号的责编,也是近期抗疫系列活动的策划人之一。

线上思政如何打造沟通桥梁?2月末,疫情形势好转,线上网课即将开启,居家日久后,学生们的焦虑情绪高涨,《辅导员说》栏目顺势而生。在这个栏目里,辅导员以写信的口吻,深情述说对学生的思念,对疫情下青年人担当的赞赏,和对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学子们的鼓励。

“自古以来,多难兴邦。兴邦的不是灾难,而是在灾难中成长起来的个体、集体乃至国家为了战胜重大灾难而勇于奉献,不怕牺牲、守望互助的坚定道德信念。”政法学院辅导员王旭智在《辅导员说|抗疫奋楫行,风正好扬帆》中这样勉励学生。王旭智说,当时写下这封信是深受疫情之下年轻的医生、护士、志愿者的感动,同时又看到同学们的朋友圈里也会转发这些感人的新闻,就想着这样一封信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除了《辅导员说》,学工部还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榜样的力量》、《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学霸笔记》等系列文章,挖掘出在父亲杂乱的焊接店铺里准备毕业论文的学霸廖金艳、“蹭网”上课的藏族女孩次仁朗措、在医院边照顾病重的母亲边上网课的土木学子何毅龙、每天蜗居在杂货间完成绘画作业的入党积极分子袁铭勇等一批在疫情之下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还通过“防疫第一线,学工有担当”栏目挖掘出24小时内完成1.3万字的防疫物资说明书翻译的朝鲜语班班主任殷杰敏、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的学生党员张恬、为武汉及周边地区患者提供医疗资源对接服务的线上志愿者王怡蓓等一系列抗疫典型。这些学生和老师一时间成为理工热议的人物和话题,获得一大片的点赞。“以前觉得自己不是医生和护士,抗疫好像跟我没有关系,但看看同学老师积极作为的样子,我很后悔没有走出家门多做些什么,现在我待在家里那就帮助父母分忧,好好学习!”新闻学院的万欢喜在看完这些抗疫故事之后感叹道。

线上思政如何与线下无缝对接?3月初,“抗疫”工作接近尾声,学工部发起辅导员“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成果大赛,是对疫情开展以来学工工作的一次总结,也引发了一次网络思政的传播高潮。辅导员们积极参与,通过短视频、朗诵音频、歌曲创作、动漫绘稿、书画展、摄影作品、网络文章、微信推文等形式展示出来,其中优秀的作品,通过官方媒体矩阵(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央视频等)进行二次传播,通过在微博设立话题,形成广场效应,进一步扩大活动和作品的影响力。

自疫情爆发以来,学工部带领学校学工线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宣传,力求传播正确的思想文化,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引领舆论趋势,夯实思想基础,占领思想高地,将先进的、积极的思政文化传递给学生。联合学院和辅导员,以“抗疫”为契机,奠定主流旋律,抢先一步将优秀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各学院:

教学督导与网络思政齐抓

对于学院来说,如何打破思政教育线上与线下的壁垒,真正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使之能够顺畅的被受众接受,从而将网络思政的受众主体从学生拓展到更大范围,使网络思政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参与的自发行为,是网络时代给思政教育提出的新难题,也给大家各显神通大展身手提供了新舞台。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政法学院学工线配合学院教学工作,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等网络平台,积极寻找对策,推出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包括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青春正能量的线上宣传和活动,为全院学生搭建了一个线上学习、生活、思想、文化等交流与展示的资源圈,确保了特殊时期学院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不断线。

“湖理政青春”微信平台是政法学院重要的网络思政平台,每天都会按时更新。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微信平台上专门开辟了“各年级网课学习笔记大比拼”、“学情通报”、“同心战疫、‘政’在行动”等专栏。在“网课学习笔记大比拼”中,精心挑选了各年级学霸笔记进行展示,一页页字迹工整、记录详细,包括中英文双语记录、图文结合、案例补充等笔记吸引了众多学生关注和点赞,累计阅读量近500人次;在“学情通报”栏目中,通过采取对每周到课率高的班级进行勋章奖励、对各年级出勤情况每周通报等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各个班级创先争优的意识,阅读量300多人次;在“同心战疫,‘政’在行动”栏目中,通过展示身边优秀同学每天的学习日常,指导学生进行疫情期间的自我管理。

疫情之下,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们,面对着升学、就业的压力,极易产生情绪波动,新闻学院学工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云端”关怀网络的搭建。全院各班都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由各班班干部组成信息员队伍,每天向辅导员汇报情况,同时,辅导员还以微信、QQ、电话等方式经常性点对点联系学生,密切关注、掌握学生身心健康、毕业就业、考研复试等情况。

2月,学校确定延期开学,居家的日子似乎没有尽头。有个16级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带来的双重压力,负面情绪非常严重,学工线掌握情况后,迅速安排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辅导员老师与其沟通,了解情况,疏导压力,并迅速联系学校学工部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在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帮助下,学生状况好转。

423日晚,学院还为给即将参加复试的考研学子提供更针对性的面试帮助,提高复试通过率,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了四个小时的考研复试线上模拟面试。全程按照正式的复试流程,分了AB两组进行模拟面试,面试的老师们提前查阅资料,从学生选择的学校、专业以及其自身的学科素养等方面准备了许多问题,并针对性地给予了点评和建议。

此外,机械学院、体育学院、美设学院、信息学院都纷纷在公众号平台上开辟了抗疫专栏,宣扬伟大抗疫精神,鼓励青年勇敢应对疫情。体育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喻俊亲自指导、出品了一系列网文,同时紧抓辅导员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融为一体,“网络思政一定要结合当下,有触动人心,启迪思想的做法,并形成学生喜欢的形式。”

青年学生内心最渴求的是被聆听、尊重和理解,只有他自己感觉到被尊重,才会更主动地了解他人的观点。新冠肺炎疫情给同学们身体、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全国“停课不停学”的大形势下,信息学院创新工作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转向线上,当起战“疫”致胜的网红主播,主动占领了疫情防控的网络阵地。

疫情期间,信息学院IIP创新实验室团支部召开了36场“线上”主题团日活动,邀请身处一线的志愿者们视频连线参与主题团日活动,讲述抗“疫”故事,凝聚抗“疫”力量。支部成员周承乐表示,每次“云端”主题团日活动都受益匪浅, 全体成员“线上”相聚,近距离聆听战“疫”一线发生的感人故事,他们勇当先行,不畏艰险,在一线与时间赛跑,用热血守护家园,用青春书写答卷,他们的勇气让人叹服,“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共筑抗疫‘防线’。”

“柔和的引导总能战胜强硬的管理。”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徐丹在疫情期间要求辅导员们主动跟学生聊爱国、爱家、爱校、爱自己,谈执行力、自制力、分辨力和抗压力,她相信,这样的关怀虽是“隔空喊话”,却能浸润人心。

辅导员:

从追逐到引领 打造网络思政KOL

辅导员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使命决定了疫情下开展线上思政的不可替代性,他们最贴近也最了解学生,如何打动学生,他们各有奇招。

“你一票我一票,老魏明天就出道!”在“湖理政青春”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下,不少学生在下面留言。而他们口中的“老魏”是政法学院的辅导员魏嘉琦老师,让他们热议的这条推送,是由学生张凌志作词,魏老师录制的一段RAP,“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不能看到学生们的状态,直接的说教又容易让他们厌烦,我们就把一些防疫和心理疏导的小知识编成了RAP,没想到反响还挺好。”Rap开头一句“疫情期间好久不见,难免有些挂念大家”一下就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逐步引入防疫的小知识、居家生活的建议、以及对国家和党的深厚情感,短短一分钟的小视频却将思政教育完美融合。“我们做学生工作的,要学会形成‘吸力’而不是‘推力’,让学生们愿意主动参与,喜闻乐见,这样才有益处。”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石蕙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带着土建学院8个毕业班的一线辅导员华蓉就没有放松休息过一天,她化身抗疫三“员”,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编织出一张疗愈心灵的网,以陪伴每一个毕业生度过最难毕业季。

刚开始放假,华蓉就对每个毕业生情况逐一排查,列出重点关注对象,保持“一对一”在线交流不断线。一些在就业中屡屡受挫的女生们经常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华蓉随时在线开导,有时甚至会聊到凌晨一两点,“跟学生们的交流都是断断续续的,太频繁了怕他们逆反,语气也要很注意。”她用过来人的经验和细密的情感,给毕业生们以心理的疗愈。

“疫情期间我们更要因时而新,要做困难中的挑战者,要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精神,把握好这段特殊的居家时光,蓄积力量,等我们重返校园时,相信你会更有计划地开展后续的工作,更自信地面对未来。”考研成绩出来的那天晚上,作为学院的考研专干,华蓉一边统计大家的考研成绩,一边看着大家“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形,心里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封《给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从升学、就业多方面给学生们支招,给毕业生们坚定信念,“但我更想回到学校,去到这些考研失利孩子的面前,给他们一个抱抱,告诉他们这些都会过去!”该文章在学工部的微信公众号上一经发布,被许多毕业生转到朋友圈,很多人在评论中表示泪目。

经管学院辅导员易振铭老师为了将心理健康工作做进学生心里,创办了“慕铭而来”微信公众号,坚持将关爱学生、传播正能量作为平台的宗旨,同时与“易起听你说”、“全名谈心日”等线下交流活动有效链接,将个人打造成“品牌”,形成KOL的引导效应。

在疫情期间,他在公众号上推出多篇与抗疫、春节、网课有关的推文,用生动活泼的图片、文字、视频,将心理疏导和家国情怀、民族大义、青年担当巧妙结合,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思政大课堂、全国哀悼等活动,形成校内外共振,师生同频。

不论是以“抗疫”为契机传递情怀和热血,还是以“网课”为重心营造良好的学风;也不论是以情动人的线上心理疏导,还是通过内容创新打造网络思政的KOL,学校学工队伍自上而下积极应对,勇于担当,始终扎实奋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与“三全育人”、“爱心育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应当前形势、适应学生发展的网络“大思政”工作模式。

撰文: 龙玉玲

美编: 游雪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