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全国高校延期开学的背景下,湖南理工学院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组织师生们有序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两个多月来渐入佳境。
有的老师从网络“小白”成长蜕变为网课“大佬”;有的老师身处疫区,为了正常开课与时间赛跑;更多的老师找到了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面对屏幕娓娓道来也不再尴尬。在屏幕的彼端,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疫情可以隔绝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却隔绝不了线上的问候与讨论,学习群里你问我答好不热闹。
师倾授:高能高效“网课”速成记
今年已经62岁的化工学院教授柳一鸣笑称自己为网络教学的“老萌新”,平时连智能手机都不太爱用的他,现在用起线上教学软件来已经相当熟稔。
二月初,在接到新学期线上教学任务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准备工作中,一边自学一边向班级学委请教,一步一步攻克对于老教授们来说最困难的地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柳教授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互联网知识突击,逐渐熟悉各大直播教学软件的操作。开课前两天,他特意回到办公室,对教学设备进行了多次调试,确保万无一失。3月2日一大早,柳教授身着衬衫和皮夹克,很早就进入线上课堂,与同学们一起进一步测试和熟悉操作。
“同学们早上好!疫情阻止不了知识的传递,学习的追求,今天我们相约网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直播间里响起柳一鸣老师久违的亲切声音,身处各地的学生们纷纷打开视频,向老师问好。
“线上教学方式新颖便捷,老师并非单一的讲授,还有互动交流、小组讨论、课后探究等多样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发挥我们的学习自主性。”化工学院2018级学生学生何秀丽说。
但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老师来说,提前演练得再熟悉,到了课堂上还是避免不了手忙脚乱的时候,也正是在这些“状况百出”中,线上教学越来越流畅。
“学习通已经发布签到了,同学们抓紧时间!怎么还有几个同学没签到?班长在群里提醒一下!”这几乎是师生们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直播的日常对话。
“哎呀!这个怎么回事,怎么我又搞不好了!”教育心理学的老师卢晓红第一次接触网络教学,在一阵慌乱中她开始了漫漫“主播”生涯,在家人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也在迅速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和解决网络教学的日常难题“尽管我对软件的运行不熟悉,但同学们放心,该有的作业和任务点,老师还是会按时发布的。”同学们在直播间感受着老师的慌乱,十分理解也十分配合,一堂课就这样在许多的欢声笑语中有序地进行着。
还有些老师身处异地甚至疫区,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进行线上教学。
“你看看我画的这个图清楚么,没有仪器实地测量,放个动图是不是稍微好理解点?”3月以来,每天晚上,家里其他的亲人们都睡下了,林志英夫妇就挤在小偏房里,对着一个电脑小声讨论,紧张地备课录视频。身处湖北的他们,疫情爆发之后一直听从国家和学校要求留守原地。但到了2月份,听说要上网课,这对小夫妻犯了难。
疫情前林老师一家回到湖北老家准备过年,仅带了一台笔记本以备不时之需。但现在,儿子要上网课,两个人都要备课 、上课,一台电脑根本安排不过来,“农村里面网络也不稳定,我跟老公权衡了一下,最后选择录播。白天还有小孩上课,亲人朋友都在,环境比较吵,我们一般都是晚上一边录,一边调整PPT,一熬就到了大半夜。”
上网课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极高,而录播课相对直播课更容易分心。林志英夫妇深知这一缺陷,幸好他们上的都是测绘相关的内容,两人一起备课、找资源,倒碰撞出了不少灵感。在录制课程的时候,他们更注重形式的优化,比如收音是否清晰,ppt字体大小是否合适,特别是一些需要设备实地测量的环节,为了避免理解困难,他们就用制图软件,画出设备模型,用动图模拟测量方式。“平时一节课45分钟,我们要录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一遍遍录制、剪辑,以保证最佳呈现效果。”林老师笑着说,录制视频时一旦卡顿、讲错了都会重来,可比线下课压力大多了。为了防止学生上课 “溜号“,他们还会在PPT或录制课程时加入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回答,一旦分心了就可能会漏掉题目,林老师就通过批改课后作业监督学生们的上课情况。
3月18日,林老师一家终于踏上了返湘的行程,“回到家里还是要隔离,但至少我们都有自己的电脑了,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当然,也有老师在网络世界里游刃有余,对各大学习软件的运行早已了然于心。
土建学院建筑设计教室严萌早年前就已经在慕课、B站等平台进行线上授课,积累了不错的粉丝群体。如何利用光源优化拍摄效果,如何通过专业的麦克风调整收音效果等,严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心得。3月1号他开始试讲,“因为我是设计类课程,我就会摆两个机位的摄像头,一个拍我的手和绘板,一个拍我的脸。”他说,这样的拍摄方式一个是更专业,另一个是在录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状态并进行调整,这也是他认为比线下教学更有优势的地方之一。
对于设计类的“术科”来说,如果能在课堂上就了解到学生们的实操水平并及时纠正和指导是最有效的。腾讯会议的“分享屏幕”功能,就能让严萌在课堂上看到每一个学生的绘图进度和情况,而且在对每一份图稿中的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到,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目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办法直接在他们的画上进行修改,只能通过讲解配合鼠标,我正在物色比较好的电子画板,到了之后就可以直接在画板上给学生们修改作品了。”
“以前我们只能挤在讲台前听严老师给别的同学讲解,但人一多就根本听不清。但线上分屏就方便多了,严老师专挑有问题的设计图讲解,我们也不用挤在前台,连着耳机就能听得清清楚楚。” 2016级城规班的何婷婷对这样的线上课堂表示很满意。
设计类的其他老师经常会去严萌的课上“取经”,他们对线上授课有任何疑问,严萌都会认真解答,倾囊相授。他对如何联动多方的线上教学资源也很熟悉,总能从MOOC或其他直播平台上找到有趣的课程资源,“这也是线下授课时想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说,线上教学也提高了我的资源整合能力。”
这些教学资源,他除了发给自己的学生,也会发在群里跟其他老师共享,“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这是个新方式,我只是早几年开始用,和大家一起讨论才能进步得更快!”
哪怕是网课老手们也害怕面对屏幕无人回应的尴尬,化工学院的梁恩湘老师为了缓解这样的不习惯,会在腾讯会议里不时提醒学生参与互动。平常在学校跟同学们互动惯了,这一下让活泼好动的学生们集体“闭麦”还是令梁老师感到了一丝丝不适。“我觉得腾讯会议很好,可以支持多人实时发言,这样我不仅有上课的体验感,还能及时地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我随时调整我的网上教学计划。”梁老师不仅活跃在腾讯会议的直播间,更自主运营了一个集发布资源、布置习题、线上答疑、考勤功能于一体的微信公众号。作为教师,他在扎实自己专业知识,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的同时宽泛学习各种软件的操作,在疫情所带来的网课时代来临前武装好自己,即使和学生异地相隔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同学们学习。
还有一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课程类型和难度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教授近代史纲要的老师习惯把资料和录播课程发布在学习通平台并通过限定课堂讨论时间的方法督促学生上课;一些计算机老师则双管齐下在给予学生一定自由操作时间的同时占用少量上课时间屏幕分享讲解操作易错点。
生勤学:解锁疫情下的求知新路
这群95后、00后的大学生们,本就是生活在云端的一代人,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一场疫情,“上课“和“冲浪”竟然无缝对接。大家拼完网速拼手速,以各种“姿势”开启“云课堂”时代。
“上课了吗?签到了吗?老师讲到哪了?这节课看哪一节视频?作业什么时候截止?这个作业怎么过期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发布的任务......”班级群里从以往谈论在哪栋教学楼、在哪间教室上课变成了在哪个软件签到,在哪个软件看教学视频,以及老师会在哪个软件开直播……
课堂从线下搬到云端,老师从面对面变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学生们从不适到越发熟悉,然后发出“网课跟我想的好像不太一样”的感叹。
“我本来以为自己会有闲情逸致、稳如泰山、舒服安逸的网课体验,结局却是我在电脑和手机前手忙脚乱”原本对网课无限期待的外语学院2019级的赵琳玲无奈地感叹道。
“不用去学校在家就能学习,这是我多少年的期盼啊!”赵琳玲在网课刚刚开启时激动不已,可在体验过一次作业未及时提交,和一次因为没有互相提醒,全寝室集体错过签到的多起刺激的“乌龙”事件后,她感叹道“这上课的软件也太多了吧!我还是想回到教室简单地感受学习的快乐!”
但在经历了“兵荒马乱”的网课第一周之后,操作越熟悉,“真香”本质也就日渐暴露,现在她已经成了网课的忠实粉丝,“虽然老师布置作业花样百出,但我都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一开始网课对我来说可能是挑战,但现在的我敢在聊天室里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配合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这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机遇呢!”她欣喜地说着,一边手正飞速翻阅手机,打开微信公众号上今天的课外听力和阅读材料。
“云课堂”的好处在于打破时空限制,但它的弊端就在于只能“耳濡”,少了“目染”的真实感。但“焉知非福”,对有些内敛的同学们来说,反倒比面对面的时候更放得开了。
那些往日的课堂上,把自己“藏”在书本后,只敢小声互动的同学们不再因为不好意思而不敢交流。“我根本抢不过他们!我的回答才在对话框里输入了一半,聊天室里的答案就已经开始刷屏了,只剩我在沙发上咆哮!”这是18级旅游班上会计课时的日常,也是大多数网课的日常,对此老师的评价是“同学们好像比在学校里积极多了!”
每节课前的答疑时间犹如“语言的织布机”。同学们有何想法和问题,都可以实时开麦或者在群里发消息,讨论补充,十分热烈。在土木专业2019级三班的班级群里,近代史的老师在从下午四点开始答疑,持续到五点半才结束,往昔的唇枪舌剑变成了群里的消息刷屏,言语往来之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课堂内的讨论如火如荼,课堂外的交流也是激烈非常。政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谷一禾给师生的交流互动点赞。她说:“线上教学增加了互动机会,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压力感,我们能够更加勇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上及时打卡,积极回答问题、参与互动,课后认真完成并提交作业,对于大多数的理工学子们来说,虽然教学的阵地变了,但基本的教学任务和往常并没有太大区别。
可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没有面对面的指导,没有开阔的训练和创作场地,学习的体验又是如何呢?
体育学院的学生们在家里花式锻炼的视频和动图在朋友圈里意外走红。他们身着运动服,在瑜伽垫上毫无压力地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让不少宅家变胖的同学们羡慕不已。而这些视频和动图都截来自体育专业学生们的家庭作业。
没有办法直接指导和规范学生们的动作,体育学院的老师们就采取录视频的方式,老师们在家直播教,学生们课后练,下节课前再逐一分析点评视频作业。
在最新一次上传的太极课作业视频中,聂丰同学身着家居服,在沙发、茶几间的空地上运动,硬件条件有限,动作标准程度却不减,18级的张茜芮同学则是在家人好奇的目光里打完了一套八段锦。
没有专业的设备和场地,师生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挥创意,进行居家体育锻炼,丰富居家学习生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形式与空间都在其次,增强体魄,热爱运动,这些才是体育课的目标和初衷。
美设学院2018级的袁铭泽同学,面对记者的询问,在电话那头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算是提前体验了一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吧!”
失去了和同学们在教室里集体创作的快乐,袁铭泽在家里的杂物间找到了自由创作的快乐,“铅笔屑容易引发爷爷的哮喘,所以基本上我都把自己关在杂物间里画画。”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了他日常蜗居的杂物间里,但他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却仿佛将杂物间视为豪华的私人画室,“画累了我就会看向窗外的山山水水,打开窗户、吹吹自山间而来的清风,脑海中将四季更迭甚至在二十四小时内都变化莫测的景色临摹无数遍”
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一场绘画下来需要少则三小时,多则五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静坐在那件狭小的杂物间里,唯一提醒他该休息的是那阵难以忍受的疼痛感,“有时候画得入迷了,连自己有病都给忘了”。
“我觉得我在家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充裕的时间去完成、整理我的笔记”在学校担任了较多工作职务的他不禁发出感叹。对于专业综合成绩排在年级第一的经验分享,他嘿嘿一笑“可能是我的笔记比较详细,所以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琢磨,会事半功倍吧!”
对袁铭泽来说:杂物间很小,因为那只能容下他自己的画架;杂物间很大,因为那里可以看见到满山的景色、可以拥抱自己所有的热爱与梦想!
疫情严峻,将理工师生阻隔千里无法相见,但大家对知识的渴求却无法被阻隔。在疫情的寒冬下我们只通过网课相会,但在抗疫的初春里,希望之花已经在“云端”盛放。
撰文: 赵蕾 赖诗妮 蒲小云
毛 青 何秀丽 夏晔
美编: 游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