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网朝上,像把雨伞,是晴天;蜘蛛网朝下,像个漏斗,是雨天。天气不好不采茶,雨天采茶有水气。这些经验,代代做烟茶的淡江村人都懂得。
坐落于三市镇北的大山深处的淡江村,距县城30多公里。这里林木葱郁,野生茶树生长繁茂,每年清明前后,淳朴的村民们都忙着采茶、做茶。
据说,平江人宁可一月桌上无腊肉,不可一日碗里无烟茶。烟茶一碗酽如酒,平江人爱的就是那一份浓烈的烟味。
偏远的地理位置让淡江村远离喧嚣,得以将烟茶制作古法一代代传承,却也遗留下一连串的问题——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没有传统与特色产业,农村合作社“纯摆设”。95户贫困户284人的生产生活问题亟待解决。
2017年以来,95户贫困户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湖南理工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淡江村,队长梁亭和队员们逐家逐户走访。他们请专家来“把脉”,实地考察、研讨,了解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丰富的茶叶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制茶技艺,让众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可是村中茶叶种植规模小,生产制备条件差,如何让更多的人喝到可口的烟茶,如何用好茶叶资源开展产业扶贫,队长梁亭犯了难。
产业扶贫有方法,因地制宜多调研。梁亭来到学校曾经的帮扶点童市镇大糙村“取经”,没想到这里的变化给了他很多启示。
“谁能想到当年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和竹子,最后成为了一箱箱茶油和一桶桶青竹酒。”当年,大糙村驻村帮扶队劝回了正在镇医院工作的两兄弟姚文和姚武,两兄弟与驻村帮扶队一起走访调研,产业扶贫让他们扎下了根。
“靠山吃山”也有因地制宜的智慧,熟悉当地环境和植被的两兄弟想到了两样当地最平凡的植物,就是这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和竹子,让荒山野岭成了“聚宝盆”。
在驻村帮扶队的支持下,姚文和姚武在江西通过专利购买、技术学习,把酒香装入竹筒,把百姓身边最常见的竹子变竹酒;他们联系长沙榨油设备公司,油茶林的“宝库”得以开发,采摘、过滤、提纯、包装,一箱箱茶油成为大糙村“金子招牌”。
有了成功的案例,就有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底气。今天,淡江村500亩茶叶长势正旺,1000余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房拔地而起。
经验可以被“复制”,产业扶贫不能忘了创新。
在岳阳市的茶叶市场,“谷雨烟茶”成为烟茶销售的“新宠”,不少市民排队求购。
不久前,淡江村村民服务中心还建起了产品展示中心,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烟茶分类码放,包装上,美术大师周令钊先生所题写的“谷雨烟茶”四个字为之增色几分。
“好的烟茶不愁销路,把好质量关的同时我们还在包装上融入平江元素,创新包装方式,延伸烟茶产业链,打造‘谷雨烟茶’周边产品。”梁亭介绍道。
就在前不久,淡江村谷雨烟茶制作技艺成功申请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并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好山好水产好茶。依托着群山雾绕间的茶园和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淡江村的生态旅游业也风风火火地发展了起来。
沿溪行,金灿灿的稻田,黄澄澄的菊花,和油绿的青山构成一幅村舍美景。路随山势一转,“蠢庐”赫然在目。
“别看叫‘蠢庐’,望江雪月、仙坦烟霞这些淡江老八景都能看到。”组长唐兴隆兴奋异常地拉着客人往里走:“湖南理工学院艺术学教授的设计,配上淡江美景,订单都排到明年二月啰!”
原来,这一排占地1000平方米的民宿,是原有的土坯房改造而成的。距平江县城仅20分钟车程,工作队队员们在乡友、校友中一“吆喝”,常常是人来人往,一房难求。
“我堂客在这里做饭,我酿酒,一年收入少说这个数。”唐兴隆乐呵呵地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又顺手从酒缸里舀出一碗酒来,醇香扑鼻。
淡江的好水更不能浪费。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略微潮湿的空气,是酒最好的发酵环境。人工种植的原生有机稻加上古法酿造技术,尽管每年产量达2万斤,依然供不应求。
山中有佳茶,好水出美酒。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给淡江村带来了“人气”和“生机”。从青年人“流出”到青年人“留住”。这些年,留的不仅仅是人,更是青年人的心。
“光是茶叶和酿酒,就需要劳力100人左右,每年可以为每个村民增加3600元的收入。”梁亭掰着指头算着账,和北京同仁堂合作种植的60亩白术、20亩黄精,又能每年增收20万元。2019年,淡江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100元,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144%。
“今年有30多个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选择留在合作社、茶厂工作,劳动力的问题也逐步解决了!”说起乡亲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梁亭欣喜不已。
淡江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返乡的村民们可通过务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享受合作社年底分红。返乡多年,被村民们称为致富带头人的吴建军笑着说道,“淡江是个好地方,别以为只有茶叶资源,其他资源还多着呢,白酒、大米、黑山羊、中药材都是我们村新的产业‘增长极’咧。”
扶贫路上,困难重重,山区的自然灾害为困难加了不少“重量”。
“前方多处山体滑坡,附件居住的老乡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必须马上转移!”深夜,一个个紧急电话从驻村扶贫工作队中打出。
2017年夏,瓢泼大雨突然袭来,道路塌陷,房屋破损,给了这个本来不富裕的村庄更沉重的打击。
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成员不顾生命危险,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转移,经核实,全村无一人受伤。
大雨后,8月的山中闷热难耐,进村道路全部被冲垮。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和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明不顾危险,跨上村民的摩托车,拎起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进入村中了解灾情。
风雨就是集结号,灾情就是动员令。“要保障每一位村民的生命安全,绝不能让一名老乡因灾返贫。”张大方和李明时时刻刻牵挂着贫困百姓的生产生活。他们徒步走访大山深处的贫困户,察看防灾救灾安置点,实地排查多处地质隐患点,衣服汗湿了一遍又一遍,脚印踩遍了一山又一山。
最是扶贫放不下,只是贫困牵人心。扶贫过程中,留在贫困户心中更多的暖暖的温情。
“现在每天必须的药品都能保证了吧?”在淡江村随机走访贫困户时,一进到徐保良的家中,湖南理工学院校长卢先明就拉着他询问起近来的身体情况。
徐保良是村子里因病致贫的典型,常年被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缠身,买不起药、住不起院,也干不了重活,多年来在温饱线挣扎。
扶贫队伍来了之后,给徐保良申请了低保补贴,让他住进了安置房,还帮他开起了一家乡村理发店,“这墙上的美女海报还是梁队长去城里给我打印出来的嘞!”卢先明听完乐了,对梁亭和驻村干部道,“那你们可要多来给老徐练练手啊!”他还叮嘱驻村干部随时跟进贫困户们的需要,只要是学校和党委班子能解决的就不要怕麻烦。
在湖南理工学院“全员扶贫”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落到了村民需要的地方。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学校多次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捐款捐物,仅2017年就捐款捐物共计20多万元;为了解决淡江村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湖南理工学院每年实行“以购代捐”采购农副产品近60万元。
云来山披纱,云去山如画。淡江村内,青山叠翠,茶园飘香。干净整洁的公路、完备的现代化设施、民族气息浓厚的乡村别院,正吸引着更多人走进这片“世外桃源”。
脱贫致富的种子在阵阵茶香里,在成捆成车的黄精、白术里,在向往美好生活的乡亲们心里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