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0年12月18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头版 立稳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韩少功来了! 荣誉风采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稳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机械学院“十三五”内涵发展纪实(上)

□ 作者 邱莎

H2的化学能经与O2反应转化成电能、热能和水,其释放出来的的能量如果能充分转化将是普通内燃机的2~3倍,这就是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的理论基础,“这个看起来挺简单的吧,但要想应用于实际生产可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初冬时节,机械学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万忠民像介绍宝贝似的,给记者们介绍起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

从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成就看向整个机械学院这五年来的发展,就会发现以上这些还只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平台搭建成果的冰山一角。

2015年成立的湖南省“电磁装备设计及制造重点实验室”推动岳阳地区的电磁产业实现了上亿产能。

2018年,与北斗航天卫星应用科技集团正式签约,斥资1200万共建电池联合研究工程中心。

2019年成功申报“激光磨削复合智能制造与服役性能优化”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

……

五年时间,机械学院发展驶入快车道,创下了从一个硕士学位点都没有,到如今冲击博士点建设的“奇迹”。若要问他们做对了什么,无非是在全院上下达成了聚焦“学科建设”的共识,发挥平台的引领驱动作用,最终实现科研、人才、教学等的全面发展,凝心聚力完成了这场“华丽逆袭”。

思路清晰,达成学科建设共识

时间倒回2015年,站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此时的机械学院面临着学科发展滞后,省部级科研平台为零,科研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而更让“初来乍到”的丁跃浇院长感到头疼的,是学院里对于“学科建设”并没有形成全面认识,更不要提有计划地推进学科发展。

观大势,谋全局,干大事,首要的是战略。谋定而后动,决胜在千里。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还没有要求各学院制定五年规划的时候,丁跃浇就召集学院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共同探讨拟定学院的“十三五”目标。会上,他提出未来五年里至少要建成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实现进校科研经费逐年翻番,至少拿下一个硕士学位点等建设目标时,得到的更多是反对和质疑。这些成就,机械学院现在已经超额完成了,但在当时看来可都是遥不可及的事。

世事如棋局局新。随着详细的执行方案出台,加上一次次规划会上的“洗脑”,丁跃浇为推进学科建设所做的谋篇布局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支持,一股攻坚克难的斗志在全院蔓延,“学院老师们的精气神明显不一样了,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一股子冲劲。”副院长张晓红回忆那段时光感叹道。

从成立到现在不过短短三年时间,新能源研究所步子迈的可不小: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近几年来相继研发出了高能量密度燃料电池电堆、潜器及无人机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军用便携式电源、家用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等产品,切实填补了我省在燃料电池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空白,促进我省燃料电池科技成果中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系统化、工程化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拓展。

回想起研究所走过的每一步,万忠民感觉历历在目。仅仅是超薄金属双极板流场设计与制造技术这一项研发工作,就耗费了团队不少时间。从寻找适合的金属,到如何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再到如何降低制造成本、实现产业化,环环相扣,直到这款超薄金属双极板研制成功,让燃料电池的研发又向前了一大步。

铆足干劲,平台建设成就突出

根据学院现有的优势和团队力量,教师们打破“散兵游勇”的状态,寻求合作共赢,形成团队合力,从而凝练出机械学院如今极具特色的高效精密加工、电磁装备机电控制技术、材料成型理论与工艺、燃料电池设计制造四个学科方向。真抓实干谋发展,齐心协力谱华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院平台建设成就逐渐显现。

受岳阳市委市政府委托,长期以来李徽教授都作为岳阳科美达公司的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地为公司解决了一项项技术难题,极大赋能“磁都”岳阳的电磁装配产业飞跃发展。2015年,双方牵头申报的“电磁装备设计与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落地,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的创新和科技研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实验室里你可以不计成本只求突破,但企业的任何创新都是要以减少能耗,提高产能为前提的。”张晓红作为实验室精密制造加工方向的负责人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为了转变科研思路,实验室团队的成员们亲自深入生产一线。以突破产能瓶颈为出发点,从补链、强链、延链等环节寻找突破口,横向项目质数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从第一届硕士招生开始,李徽教授对研究生的培养上就采用2+1模式,即至少要在科美达实习满一年,真正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

近年来,双方共同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省“五个100”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了市、省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认定、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双方签订的合作项目10余个,合同金额近千万元……2018年,“电磁装备设计与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校企双方都在这样的合作共研中相成相济。

现如今,机械学院建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激光磨削复合智能制造与服役性能优化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磁装备设计及制造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燃料电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工业燃烧器及燃烧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个,湖南省“机械设计制造及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机电工程及控制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湖南省“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长江动力机械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电磁装备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现代制造技术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理工学院-北斗航天集团电池联合研究工程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与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遍地开花,事业发展势如破竹

科研平台“筑巢引凤”,项目和人才也就纷至沓来。五年时间,学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研发专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历史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期间连年获得资助不断线,尤其是2020年获批立项数达到3项,创历史新高。获批科研项目紧密围绕已有的四个学科方向,具备良好的关联性与凝聚性。学院师生共申请专利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共计10余项,学院科研进校经费达3800万元;发表论文162篇,SCIEI收录70余篇;获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受邀出版中英文教材、专著12部。获批“电磁装备先进制造”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个、“电磁装备优化设计及智能控制技术”岳阳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个,科研方向明确清晰。

学院师资数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多学科、多方向、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梯队。已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汤森路透(Thmsom Reuters)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1人、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副理事长1人、博士9名,拥有国外留学和访学经历的教师达到50%,新增教授3人、副教授4人;新增博导3人、硕导32人、校级学科带头人4人;先后涌现出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1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1名、 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省杰青1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省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岳阳市教学名师1人、岳阳市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岳阳市巴陵青年英才2人等一批学术骨干。1人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内同层次高校唯一一人)。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严格执行新进教师“三助一辅”制度,继续支持青年教师体验“三种经历”,实施青年教师暑期进厂矿企业实践制度,有2人被遴选为校级青年骨干,1人遴选为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校级青年英才,学院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科研水平的提升为一流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时刻,机械学院于近日一举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也是我校第二个获批项目。

近来年,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机械学院大刀阔斧改革先行。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先后提出了“真枪实弹全周期式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方法、“一条主线,多维度并举”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平台+关联性课程群”课程体系、“2+1+1”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改革理念。通过建立学院级教学督导制度,对全院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进行督促、指导、评价和信息反馈;创新生产实习模式,在企业实行定岗、顶岗生产实习改革试点,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实质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产教融合,建成课程思政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组及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开办“机自”创新试验班;质量工程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机械类专业”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机电工程”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磁装备设计与制造”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20余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入选湖南省一流专业、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入选湖南省一流专业。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先后与德国柏林工程和经济应用技术大学、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教学合作。

“学科发展到最后,肯定是要服务教学和育人的,如何将产学研、多元协调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将是我们接下来发展的又一重点。”丁跃浇说这是此次获批立项项目的成立初衷,也是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

机械学院始终紧抓学科建设这一核心点,凝聚全院力量,在平台、师资、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逐一突破难题,实现极大的发展跨越。这种有全局观又有计划的学院发展理念在五年里帮助机械学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弯道超车”,在未来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