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至今,教师发展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初心,以扎实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为抓手,从完善制度建设出发,以竞赛、培训、沙龙等多种形式营造学习成长氛围,致力于打造更有特色、更高质量、更有影响力的教师团队。教师发展中心始终遵循教师发展规律,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努力促进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有机统一。
优化制度,关怀教师职业发展
近五年来,学校针对各层级教师出台了《湖南理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管理实施办法》、《湖南理工学院关于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意见》、《湖南理工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制订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时认定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规范教师发展培训管理工作。
2019年9月,在校情校史陈列馆里,新入职的教师们正在人事处等相关部门的带领下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培养爱校荣校情怀。而这只是新入职教师培训的第一站。 为帮助这些年轻教师找准定位,快速成长,从2017年开始,成建制地开展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已经成了每年的必修课程。从开班仪式、导师面对面活动,到精彩纷呈的素质拓展活动,邀请教务、科技、社科、人事、学工、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进行校情讲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新教师职业适应性提升培训——教学实务破冰之旅》2门网络课程为必修课程,积极拓展培训空间。培训内容涉及师德师风、教学实务、教学技能、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校情了解等方面,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网络培训和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为主,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
在众多的入职培训中,“导师制”被青年教师们认为是帮助最大的一项制度。根据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新入职专任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与培养对象的关系,并签订培养协议,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尽快了解教学工作规则,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新闻学院的杨珊老师,教龄不到5年,却在网络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她在8门课程中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教学方法,获评校级精品研讨课1项、课程考核改革3项,教学效果广受认同。“我十分感谢学校,在我一入校的时候就任命王文峰院长作为我的导师,引领我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成长。”3年时间站稳三尺讲台,是导师对她的要求,她也用不懈努力达成了这项目标。
半年的观摩学习,在不断通过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杨珊从一开始躲在讲台后,到小心迈步、尝试走下讲台,到如今亲近学生、游刃有余。一丝一缕,一砖一瓦,她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熔铸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搭建平台,营造教学相长氛围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师生们返校的脚步,但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精神下,全校师生一同在线上完成了这场疫情大考,在这近三个月的“云端”教学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线上教学名师。
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岳芬老师教授的《数据结构》课作为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就在这段时间里爆火了起来,课程访问学习总数达1124万余人次,选用高校达127所,两大平台在线选课总人数近8000人,被省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疫情期间,为集中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在“学银在线”“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等权威网络教学平台上,学校共推出16门线上开放课程免费开放,全力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贡献力量,与广大教师、学子共克时艰。此次推出的课程均为湖南省认定立项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超长假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我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积极利用这段时间‘充电’。线上学习的方式灵活、多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院的孙璋瑶至今都还记得那段线上课的时光,居家学习极大提升了她的自律能力和时间规划能力。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迅速适应线上教学安排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年长的老教授来说,设备不熟悉,没有办法看到学生反应的无奈,都让线上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
为了切实解决老师们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面临的各项困难,确保教学质量,2020年上半年,教师发展中心和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各学院自主推荐1-3名线上教学优秀主讲教师担任教研活动的主体发言,介绍本人线上教学的设计思路、近期开展线上教学的体会与经验、教学效果及后续改进设想。其他参与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后续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学生返校,教学回归课堂,但学校却看到了信息化教学可期的未来前景。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携手推广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帮助一线教师认识微课、开发微课、应用微课,举办了湖南理工学院微课制作培训班,培训分集中培训、网络课程学习、动手设计及成果演示等。邀请超星集团培训师开展组织超星泛雅课程中心“零基础班”培训和“五步混合教学法助力后疫情时代教学工作”专题培训。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教学研讨能在疫情期间有效开展并帮助到这么多教师,其实就在于平时对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常态化。
教师发展中心每年都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研活动,强化对全校教研活动的管理,促进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并要求各教研室根据“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围绕学校本年度教学工作要点、重点和本单位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计划并报教务处。
各教研室依据计划进行活动,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评估中心负责人以及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全校教研室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指导、督促各教研室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
组织年度校级优秀教研室评选工作也是激励机制之一。评选工作采取教务处制定标准要求,在各学院全面、认真开展教研室建设工作年度总结、在名额分配推选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公正客观评审。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和推动各学院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保障作用。
教研相济,教师培养全面系统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 。高等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很重。随着湖南理工学院创大申博的战鼓敲响,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加全面系统。如何促进教师们互相学习,快速成长?如何让教师之间互相鼓励,主动交流?教学沙龙在这样的思维下应运而生。
仅2020年一年,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各学院承办的各类教学沙龙就有10场,包括“玩转教育信息化课件”、“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教学设计的心得与体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例”、“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经管学院‘企业家精神’育人的实践”等主题教学沙龙活动,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与方法手段搭建了平台。
如果只是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难免陷入“孤芳自赏”,造成眼界狭隘。为打开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学习到更优质的教学、科研经验,学校每年都要邀请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江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校外专家数十人次作教学专题报告。报告以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一平三端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如何打造魅力课堂、快课教学法打造混合式金课等为主题,对全校专任教师、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等进行专题培训。全校已有18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受益匪浅。
每年举办全校性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邀请在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老师讲授经验,特邀外校优秀教师前来开阔视野,促进了全校教师形成研讨与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良好风气。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提升我校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落实建设一流课程,打造一流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极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