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1年9月3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头版 信仰的力量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年度第11次集中学习 学校举行2021年新教师入职仪式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仰的力量

——记永葆初心的党员教师们

□ 作者 田夏 邱莎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学校里的党员教师们,始终是一束光,指引着后来者前行。“一片丹心铸师魂”,他们或“春蚕到死丝方尽”,将一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学生,用无私关怀温暖一个个差点被黑暗淹没的心灵;他们或化身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将课堂打造成思想的原野,任学生在此驰骋;他们或在耄耋之年仍然心怀家国,科研、育人不倦……

王莉:

有一种关怀叫无私,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谈‘爱’好像有点言过其词了,就是喜欢吧,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喜欢这项工作,喜欢教育事业。”说起自己从教38年的点滴往事,王莉只是觉得自己和所有平凡的教师一样,喜欢教育事业,喜欢每位学生。

王莉,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作为学校第一位心理咨询教师,她把“奉献坚持”四个字书写得淋漓尽致。

关于她的故事,可以写成厚厚的几大本书,也可以浓缩为最简单的一个等式:“爱心育人=一辈子”。

“我爱我的工作,所以爱是我工作的动力”——爱心是王莉的初心。

爱心源于初心,心心浇灌满园春。王莉从教38年,从事心理咨询20年。刚入校时,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2009年调入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作为学校第一位心理咨询教师,王莉发表了多篇省级刊物论文,曾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后,为普及心理危机识别常识,她的宣传足迹遍布各学院。

爱在左,责任在右。这些年来,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学生心理状态,跟踪学生心理动态发展,帮带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她弦歌不辍,润物无声,用爱心赢得了远比金杯、银杯更珍贵的口碑。

作为学校第一个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老师,王莉说自己就这样“偶然”走上心理咨询师的岗位。但她意识到,“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在王莉的建议和帮助下,学工部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及考试,现在学校已经持证的心理咨询师越来越多。

“持证”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提高各位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心理问题识别能力。于是,王莉决定牵头举办个人成长与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培训班。除此以外,“大忙人”王莉还出现在各个学院的大小讲座之中。学校举行的辅导员沙龙、经管学院举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物电学院举行的大学生健康安全知识教育讲座……王莉不厌其烦、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为学生详细讲解如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如何正确地处理感情问题等。不难看出,对学生们的爱就是王莉工作的全部动力。

“我的全部都将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是王莉的底色。

“党员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教师的初心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作为党员教师,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奉献,就是我的信念。”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这一件事,王莉做了38年。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乍一看很枯燥的,学生听不进有时也听不懂,但是你给他讲一个故事,再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他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道理,对应哪一个理论,学生们就很容易记住了。”王莉的课上,她很少直接给学生讲理论,而是从生活中积攒了很多不一样的故事,在授课交谈时依据授课内容随机地讲上几个。“润物细无声”,王莉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教化自己的学生,于细微处感染他人。

在调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的10年间,王莉经手的危机事件有200多起,有重度抑郁把自己关在房间三天三夜不见人的,有因失去亲人悲痛欲绝而无法正常学习的,还有因军训教官管教太严厉而出现严重躯体化症状的……王莉总是第一个“冲锋陷阵”,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放下心中郁结,生活重新步入正轨,奉献可以说是王莉老师的全部。

心理咨询这项工作的“高危”性在于它的结果非好即坏。“要么你帮这个学生走出来了,但是不太成功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不会像没发生过一样,有时反过来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基于此,王莉对自己的基本功严格要求,与学生相处交谈时也谨慎小心,用温柔的话语,积极阳光的心态和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有一次,情况紧急,学生已经爬上了顶楼,危机时刻,王莉火速赶到现场。11月的深夜,王莉由于赶时间到现场只身披单衣,在寒风中与想要轻生的学生交谈了3个多小时。在寒风中,她感受到了身体的极度不适,她忍住了咳嗽、忍住了肺部的刺痛,一点点疏导、一点点规劝。3个多小时,她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坐一秒钟,她把她全部的爱,全部的力量都给予了这位学生、这次谈话。也许是爱的力量,她的精神感染到了交谈的学生,学生最后扑向了王莉抱住她,“王老师,我听你的,我听你的……”

学生们不知道,同事们不清楚。其实,这次的危机处理的时候,王莉已经在直面病痛与死亡威胁。在王莉坚守岗位的时候,严重的咳嗽,胸部持续的疼痛,已经折磨她很久了。

“我会战斗在心理咨询工作的最后一刻”——坚持是王莉的品格。

“只要还有力气,还有精神,就不能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2019年3月,王莉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建议她住院做化疗,可王莉选择了回到学校继续教学和咨询工作。在教学咨询之余,她每周还要抽出两个晚上带辅导员团队,给他们培训。

作为学校心理咨询领域的带头人,王莉明白“打铁必须自身硬”,56岁的王莉带病坚持参加了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服务与标准委员会举办的心理咨询师标杆培训。尽管治病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王莉毅然自费15万元报名参加培训。

家人朋友都不赞同,觉得她瞎折腾,但是想想需要帮助的学生和这批急切想要提升专业能力的咨询师们,她还是选择报名,“作为党员,同时身为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带头人,我承诺学校,一定给学校带出一支能上阵帮人的咨询队伍,那我得走出去充电,先让自己的基本功够扎实了,才能做好这个培训工作,教好别人。”参加完培训后,她第一时间回校无私的将所学知识全部授予辅导员,反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天,学校建设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扎实有效,这其中,王莉功不可没。

做学生倾诉的对象,对王莉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也是她钟爱一生的事。因为这份热爱才有这份坚持。王莉放弃住院,继续照常上班,而她没有对任何同事、学生提及这件事。

这并不是逞强。王莉说,人活着得有信念,而工作就是支撑着她战胜病魔的信念,“我不相信奇迹,但我相信生活,我要在工作中真切地感受生活,而不是躺在病床上默数时间。”

面对病痛,善良一生的王莉没有因此怨愤,依然保持平和的心境,时刻对生活充满感激。像往常一样地按时上下班,给学生上课或做咨询,王莉几十年始终如一。与其躺在病房里日复一日做化疗,她更想将后面的日子高质量地利用起来,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学生需要我,学校需要我,我自己也乐意,何乐而不为呢?”

时至今日,记者依旧清晰的记得健在的王莉最后接受采访的场面。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了心理健康辅导室,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室一片繁忙,王莉佝偻着背认真地誊写学生们电话预约的心理咨询情况,略微花白的头发、苍白的面色,感觉王莉并没有休息好。

采访过程很短,一晃到了下班的时候,王莉有些担忧又抱歉地对同事说:“我下午就去长沙治疗了,应该得待几天,周末才能回来。”

“去吧,好好治疗,不要太操劳了,这里有我呢,你放心吧!”

听到同事的回答,王莉才起身收拾随身物品。走出办公室,王莉回头多看了一眼办公室,坚毅的眼神里有光亮,也有闪闪泪光。(注:王莉老师于2020年11月逝世。)

李大健:

当好青年“大先生” ,做好青年领路人

对于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李尚易来说,大学四年,改变了他太多。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改变,是让他这个理科生爱上了思政课,而这一切要从2017年10月的那堂“思修课”说起。

这是一堂普普通通的课,也是一堂不同寻常的课。2017年10月18日上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李大健端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听总书记的报告,一边在修改自己的教案,为下午的课程划重点、列提纲。

下午三点五十分,在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李大健开始了课堂教学。“同学们,今天上午,党的十九大开幕了,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将结合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开始‘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课程内容的学习。”

随即,李大健播放了《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梁家河篇》,向同学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7年的往事。

“当知青的习近平和大家年纪相近,当时的他没有像大家一样坐在课堂里,却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陕北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坚定人生目标的重要起点。”

坐在课桌前的青年学子,一边看,一边记,课堂静默无声。

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李大健话锋一转:“作为青年大学生,大家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用青春年华为中国梦贡献力量。”

话语一落,课堂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插队当知青的习近平,聊到在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聊到未来30年中国发展大势,一堂理想信念教育课,就这样悄然上进了李尚易的心坎里。

李大健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其凭借渊博的知识储备,纵横捭阖的课堂艺术,当仁不让是湖南理工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老师。既是党员,又是思政课教师,李大健教授将党性修养和自身事业发展紧密结合。

在理论学习上,他潜心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填补理论阐释空白,为讲好大学生的思政课打好基础。在教学上,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科学地讲解理论知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他自创“三走进”教学模式,课外多次参加任教班级学生活动,坚持深入学生宿舍,进而了解学生需求,走进学生心灵。近年来,他获殊荣无数,成果斐然:

2014年教师节,同时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2016年,李大健主持的《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获批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专项委托课题;

2017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9年3月,李大健教授受邀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2019年4月,其著作《多维审视与理性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获第四届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理论创新奖一等奖;

……

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长,站在讲台上的时间渐少,他就伏案桌前投身理论阐述,同时专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7年,学校招收第一批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李大健教授又有了新的身份——硕士生导师。面对着这样一群未来也要站上讲台,成为马克思主义“布道者”的学生,李大健想,除了学术科研,还要教给他们更多。

从开题报告开始,李大健就要求他的学生选题紧扣未来的职业发展,紧扣学生思政教育。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李教授也是每一步都亲自指导,从文献梳理到综述写作,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让学生一步步打牢理论研究的基础。“恩师是一个十分严谨又不失和蔼可亲的人,他知识渊博,为人和善,恩师的种种都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21级研究生汤瑶一直觉得自己科研水平不高,基础薄弱,因为李教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让她常怀对学术、对思想的敬畏之心。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从教学育人,到理论研究,李大健不忘入党初心,不负师者使命,以“上好一堂思政课”为目标,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堂又一堂精彩绝伦的思政课。

李尚易记得,在那堂“启蒙”思政课的最后,李老师给所有人留了一堂课后题,让大家谈谈对党的十九大召开的体会和感想。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用自己的青春梦,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高托起。”他在作业本上,满心激动地写下这段激扬文字。

而他更记得,李老师鼓励他的评语:“现在的你们是青年,但再过十年,你们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正值年富力强的年龄,担重任、干大事的责任义不容辞!”

朱仁夫:

拳拳红心永向党 皓首穷经不知停

“活到老,学到老”“一颗红心永向党”,没有人比学校美术学院朱仁夫教授更适合来诠释这些话语。出生于1941年,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至今还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

就是这个“倔强”的老头儿,先后主持了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书法史研究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儒学研究填补了国内国际文献编目的空白,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就是这个“倔强”的老头儿,耄耋之年,花费2个月时间,用22000余字、204页的手抄《共产党宣言》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作为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湖南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和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朱仁夫所站的每一个地方都写满了“向上”。

年过八旬手抄《共产党宣言》,他说:衷心不是口号。今年4月,一部《觉醒年代》上映,引发全民热议。电视剧有一幕,是陈望道先生在翻译第一部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时废寝忘食,竟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吃得满嘴是墨,闻到了真理的“味道”……

看到这一幕,电视机前的八旬老党员,退休教授朱仁夫坐不住了,他激动得在电视前踱来踱去,“这种触摸到真理,看到希望的感觉刻画得太振奋人心了!”今年是建党百年,看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诞生的这一幕,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朱仁夫,一个念头从他心中闪过:“我要用浓墨小楷抄写《共产党宣言》献给党!”

从一个念头的产生,到一本泛着墨香的线装本面世,朱仁夫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抄写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排版布局,选择什么样的字体。因为是线装本,又是抄写划时代意义的经典本《共产党宣言》,方正的楷体最适合不过。第一版,朱仁夫选择了写蝇头小楷,一面144蝇头格,因为字体太小,前期的抄写工作进展缓慢。写到3000字左右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半个多月,朱仁夫担心按这个速度赶不上建党100周年,索性就推翻重来,这次选择了一面108格稍大字体的宣纸。但即便换了稿纸,抄写起来仍不轻松。2017年,朱仁夫曾因肺癌做过手术的,这之后医生都劝他要休养身体。为了抄写《共产党宣言》,他坚持每天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坐在书桌前,在申报国家课题任务间隙里完成每天400余字的抄写任务。选择用小楷繁体字抄写,必须一笔不苟,既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要久坐两个多小时,眼睛疼都是次要的,朱仁夫说最难受的是肺部常有压迫感传来,有时呼吸都困难了,他就停一会,站一下,然后又继续抄写。

两个月,22000余字,204页,朱仁夫就是这样怀揣着对党和国家最诚挚、热烈的感恩之情,一笔一划写就了这厚厚一本《共产党宣言》。结稿那天,他和老伴找遍了岳阳大街小巷,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装订线装书的地方。所幸,朱仁夫教授的老伴原来就在学校档案室工作,凭着工作记忆,两位老人在家里叠稿、钻孔、引线,将其线装成册。“我很自豪,《共产党宣言》有600多个版本,但这是唯一的宣纸小楷手写本!”朱仁夫说。

现在这本手抄线装本已赠送给学校,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在其灰蓝色的扉页上,“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恩格斯”金色小楷熠熠生辉,翻开第一页,上面刚劲有力地用方正楷体手写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退休10余年坚持科研,他说:年龄不是界限。2007年,是朱仁夫本应退休的时间。按理说,老师这个职业充满着劳累与艰辛,也是时候应该歇一会儿了。可当时的朱仁夫正带着三位年轻教师,主持着名为《香港设计史》的国家课题,他不能、也不允许自己停下研究的脚步。

直至2010年,该课题顺利结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也完成了国家课题,总该可以歇息了吧?朱仁夫仿佛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求知者,之后他不仅接受了学校的返聘,又申报了一个文化部课题。这次的课题是他与四位年轻教师一同进行的,连番与年轻老师的合作,一边研究一边培育着青年教师,于2015年完成了该课题。

那时的他受制于岁月,已经不如青壮年时期那么充满精力、可以尽情研究而不知疲倦,然而“学无止境”的意识却似乎冲破了这层年龄的界限。2016年,已经75岁高龄的他,再一次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书法交流史》。

如今这项课题已经结课,同时,出版了相关书籍。当记者问到结课之后是否打算放下研究、好好休息,朱仁夫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科研路上永不止步”。完成了四项国家课题、一项省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奖的朱教授仿佛是“学习达人”,年龄、名利,什么都不能阻止他继续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索求就仿佛扎根在他的血液里。

躺在病床上却不“老实”,他说:病痛不是阻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就不易,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更甚一筹。设计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已有成果与研究价值等多项要求,还有一项项繁复的流程;需要查找大量资料,进行多次删改;一段文字的心血可能是几天甚至一周,发现新问题往往研究到深夜。脑力与体力的消耗量都很大,年轻人都会头晕眼花,更不用说他这位年迈多病的老人了。

久劳成疾。2017年,朱仁夫的研究就“搬”了个地方,换到了医院的病床上。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病痛折磨与药物反应双重夹击,却消磨不掉研究的意志。病床上继续埋头记录自己的研究、空闲时间继续翻阅资料,他是个“不老实”的病人,却更是个顽强的学者。“小车不倒,继续推”,老一辈的俗语正由朱仁夫进行着演绎。

现在的朱仁夫身体还不是很好,却仍在学校继续他的研究。为何如此拼命地研究?“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的人,我终其一身就要为国家做事,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尽力!” 朱仁夫坚定地说。

肩负教书育人天职,牢记党员初心使命。他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更是用爱心、耐心灌溉幼苗的师者。心怀初心,以身许党,他们将心血灌注于事业,也成就于此。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