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1年9月3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专业巡展 编者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融会贯通工程数理 聚焦主责主业    强化思想引领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融会贯通工程数理

□ 作者 田夏

编者按:2021年伊始,教育部公布国家一流专业名单,我校8个本科专业入选。这是对我校近年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肯定,更给其他专业和学科建设树立了标杆。校报推出“专业巡展”系列,旨在深挖一流专业建设背后的门道,助力一流专业和一流大学建设。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乎所有的行业和机构都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供有力支持。这促使计算机专业成为了市场需求最大的专业之一。

面对广阔的市场需要,全国各大高校陆续设立该专业。1999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式设立,并于当年首次招生。短短20年间,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专业发展搭上“高速列车”。

2004年成为学校首批重点专业,2005年开始校企协同育人培养,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6年获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2020年获批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短短20年,如何让一个专业从零开始到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专业人才?如何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专业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迪凯凭借557高分摘得我校高考理科最高分“桂冠”。

与计算机的结缘,要追溯到张迪凯8岁时第一次使用电脑。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虚拟的游戏世界,海量的信息数据都让张迪凯对眼前这个“大盒子”充满了好奇。初衷不改,在填报学校之前,他做了很多功课,湖南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成为他的“第一志愿”。

为什么选择湖南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张迪凯看到的是专业带给他的无限可能。

在这里,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数理知识、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在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运营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基础、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导论、编译原理……这些专业课程紧紧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扎实的基础课程学习为日后学生们从事程序开发、网络运维、游戏开发,或与其他领域搭边的动漫设计、通信测试等均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有技术,都是路”。毕业生有能力有信心,走出校园后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成为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入学三年以来,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的强大,每一个专业课老师都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上也各有特色,郭观七老师讲授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逻辑清晰缜密,欧阳竟成老师的《计算机网络》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8级学生李伟豪,对每一堂专业课都记忆深刻。

这几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李伟豪参与了数学建模大赛(美国),并获得了三等奖,他还拿到了全国“第五届互联网+”竞赛省级二等奖。

为什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中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李伟豪看到的是专业内涵发展的“红利”。

专业负责人彭鑫教授表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内涵发展,专业不断强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实施教师博士化、工程化和国际化的“三化工程”。聘任企业教师,让有行业背景和科研能力突出专家学者进校上课。

优秀的教师带来优质的课程。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以4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构建专业教学共享资源库;实施项目式、研究性、讨论式教学。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引入教师科研和企业实战项目,采取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双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手段;开展学习过程综合考核改革试点;校企合作编写、出版特色教材。

专业的内涵发展不仅仅依靠教师配齐配强,课程出精出新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好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信息学院严权峰教授告诉记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专业实践是最有保障的,学生可以完完全全地把日常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把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实践实效。专业依托复杂工业物流省重点实验室、三维重建省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技术基础省级示范实验室、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省创新创业基地等20多个省级以上平台,为学生们搭建了高水平、多层次的实践平台。

此外,专业制定相关政策并资助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组建校内创客空间,组建了11个教师工作室,签约了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据悉,根据麦可思(MCOS)调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就业率达95.8%,本专业有35%的毕业生就业于行业内的一流企业,就业质量较高,还有一些学生以创始人、技术合伙人、股东等身份在深圳、长沙、北京成立IT领域创新型公司并创业成功。

阿里巴巴、中国联通、美团等公司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还在大三学习的汪雅莉,获得过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二等奖,上个学期的“移动应用开发”期末测试也让同学们眼中的学霸“束手无策”。“这门专业课很注重实践性、应用性,要求自主开发安卓软件。我计划做一个音乐播放器软件,修改代码、优化软件,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应变的思维。”汪雅莉说道。

汪雅莉表示,专业的课程建设、老师的课堂教学都讲究实效,强调运用,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期末测试中,我最终设计出完整、可操作的安卓软件,拿下了高分。这样的艰苦专业练习,为我们毕业后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在行业快速成长打下根基,夯实基础,会成为我们以后的“宝藏”。

为什么专业课程考核要让学生犯难、让学生“吃苦”?汪雅莉看到的是专业人才培养变革的创新。

人才培养以社会需要为指引,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社会、市场、行业需要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专业以 “面向需求、校企协同、手脑并重”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引入“CDIO”工程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QST”人才能力成熟度模型,采用“沉浸式实训”方法,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校企共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深度合作模式。

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学有所用,学能解难。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环境、全新挑战能自主学习主动求知解决技术难题。

让学生们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还有“特别”的培养模式。专业负责人彭鑫教授告诉记者,专业探索逐步形成了“1245”校企协同培养模式。“1”是指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2”是指校企两种育人主体;“4”是指构建与四个递增层次IT工程能力素质相对应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5”是指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创业与课程体系相结合,企业项目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五结合机制。

通过1条主线、2类主体、4位一体的课程体系、5种结合机制,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打牢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中让软件和硬件双向提升。专业紧紧对接社会需求,推动专业内涵发展,让学生用数据编织美好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