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1年9月3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校园视点 编者按 去基层,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基层,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

□ 作者 孙璋瑶 周起航 胡涛 周芊 何芊芊 颜超博

从军,唱响青春赞歌

要问起什么是“军”?

这群湖理学子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他们用两种身份,向青春提交了珍贵的答卷:曾经,他们是大学生士官,投笔从戎,成为最可爱的人,把青春献给国家;如今他们又是青年学生,走出军营,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用所学回报社会。

为什么选择去当兵?李宗霖只用了两个字回答:圆梦。

人们常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李宗霖对此深有感触,对他而言,他的从军梦其实也是父亲的军人梦。“选择参军起初是家庭的原因,我的父亲一直有一个遗憾,他年轻的时候励志参军报国,但是在毕业时由于工作安排,从而错过了空军招飞。”从知道这个事情开始,李宗霖的从军梦便慢慢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我想用两年的时间去替父从军,完成他未能完成的梦想。”于是,在高考结束之后,这个怀揣着两代人共同愿望的大男孩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把自己手中的画笔变成怀里的钢枪,应征入伍,身到军营。

2019年9月17日,这是刻在李宗霖脑海深处的日子。缓缓启动的列车窗外,是自己的亲爱的父母和最熟悉的家乡,列车驶往的方向是完全陌生的战友与城市。列车上,李宗霖轻声告诉自己,“你现在是一个大人了,振作起来,你已经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宗霖依旧记忆清晰,“感觉到很慌,但同时对未来也充满期待。”

作为武警机动分队某部的一名战士,两年来,李宗霖一直战斗在危险来临的第一线。当被问到在部队最难忘的事情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大凉山救火的战斗。”那是一次与危险的面对面,七十多公里长的火线,李宗霖与战友受命奔赴前线。“一直在逆行,村民从山里跑出来,我们开着东风车冲进去。赶路的时候,我在风中听到了人们边下山边说‘兵来了!’,虽然是非常简短的三个字,但在我心中却非常特别,这是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的认可。”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宗霖历历在目。“危险常在,未知常有。只有真正去亲身体会过,真正去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我的背后就是万家灯火,我的职责就是保卫人民。”从那一刻起,他更加深刻地知道了参军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以兵卫国护家的青春信念。

以青春报国,以青春求索。现如今,退伍归来的李宗霖担任了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美术学师范专业1班的班长一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我自己是退伍不褪色,虽然离开了军营,但我会一直服务大家,把自己在部队的作风延续下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带领班集体越来越好。”

这些“老兵”们提起部队,都会说它是一个大熔炉,“它炼人、育人、发展人,当然,也成就人。”对于广大有热血、有理想、有蓬勃朝气的青年而言,绿色军营无疑是一个能够让人得到全方位成长的地方。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亦能胜须眉。”这句话用来形容体育学院20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薛倩倩再合适不过。当有些男生还在感叹前途迷茫,对未来感到担忧的时候,薛倩倩已经是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的一员了。

要问起为什么要从军,薛倩倩说,是源于一部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小时候看电视,特种兵矫健的身姿,无畏的精神不仅给年幼的薛倩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让一颗梦想从军的种子在这个女孩心里悄悄萌了芽。于是高考完,抱着对军人的无限崇拜之情,薛倩倩递交了参军报名表。

可是交表容易,训练难。在被问到刚到部队里最困难的是什么是,薛倩倩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是三公里。”虽然在入伍之前已经有过心理准备,但当她第一次开始三公里训练的时候,还是“收获”了一个下马威。“第一次测试的时候觉得及格太难了,身体太累了。”受了惊吓是一回事,薛倩倩可没有想过要放弃。她开始日复一日地训练、加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无数次的汗水和努力下,薛倩倩的最终考核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两年的军队生活留给薛倩倩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磨练,更有行为上的改变。“退伍回来后,我感觉什么都是不整齐的,总想把它们重新摆放。”薛倩倩有点哭笑不得地介绍自己退伍后的生活。而这种种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军队里面高标准、严纪律的体现。

从学生到军人,再从军人到学生,这中间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多的是全方位的蜕变,薛倩倩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面浴火重生,然后回归校园以所获所历更见人生芳华。

与李宗霖和薛倩倩不同,贺楚闽的军旅生活是从大二开始的。

2019年,在观看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后,贺楚闽被当时磅礴的士气和壮观的场面深深震撼。“军人很帅,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毫不犹豫,他向部队递交了报名表,成为了南部战区广东某部的一名执勤武警。

亲不亲,战友情;暖不暖,军营心。初入部队,同所有新兵战士一样,贺楚闽也会有想家的时候,“很难不想,但与战友们在一起,我体会到的更多是军营的一家亲。”互相帮助,彼此安慰,在同战友的患难与共中,贺楚闽慢慢减少了初来乍到时对家的依恋与想念,越来越感受到军营的爱与温暖。

军营是集体,集体自然就需要团结。两年的军旅岁月,贺楚闽学到最多的便是团结的重要性。

“那是一件很小的事,军队搞建设需要拔除一个大土根,于是整个中队一起用拔河绳把它拔了出来。拔之前谁也不相信可以把大土根拔出来,但是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去拔,最后我们成功做到了。在那个瞬间,合作给我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去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有一种家的温暖。”虽然是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但对于贺楚闽来说,部队是他的另一个家。他在这个家里看到了团结,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也看到了团结之于一个集体、一个个体的真正意义。

责任需要担当,优秀品德也需要传承。退伍之后,贺楚闽回到机械工程学院,完成自己的求学之路。这一次,他不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级学生的身份而来,还成为了民兵连新生带训的教官。淬火成钢是团结,也是担当本色。“我希望可以把在军营里学到的、体会到的都教给学弟学妹们,去更好地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体会到团结的益处。”

秋风起,战歌扬,又到了新一年新兵入伍时。9月15日晚,学校党委学工部为新一年的入伍士兵们集中举办了仪式,慰问送别这批应征入伍大学生。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征兵工作,近三年来应征入伍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连续被评为湖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据悉,2021年截止目前,仅在学校报名入伍的学生就有100多人,

支边,为西部建设注入活力

孤烟黄沙,塞北斜阳,大漠里独有的美丽与冷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们争相前往。今年七月底,漫天风沙的南疆大地上又迎来了一批鲜活的力量,我校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张浩楠也行列其中,路途中兜兜转转近三天,他终于成功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开启了这段独特却意义非凡的志愿经历。

刚下火车,一阵黄沙就扑面而来,加上太阳猛烈的炙烤,连睁开眼睛也十分困难,在接待人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办理了各种入住手续,他才算真正安定下来。

初到异地的张浩楠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水土不服,当地的气候干燥且多沙尘,稍不注意关门窗就会让室内蒙上一层灰,饮食的不适应也使得他胃痛了好几天,只能日日清淡饮食。

但他也无暇顾及这些所有初来者都会经历的不适,如何能让他正式站上工作岗位才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负责党建工作和疫情防控的张浩楠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中午前后工作四个小时,再从下午四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在疫情严峻时期,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回到宿舍往往就已经是十点之后的事了。即便如此,他也从不觉得辛苦。相反,他总能从单调枯燥的生活中找寻到许多浪漫。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落日与星空,昆仑之虚的雪原与蓝天,高原上的星空万盏,他站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任凭风云掠过,望着祖国西部的壮丽河山,他立志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点什么。

张浩楠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来往,少数民族同胞中很多普通话不标准,有些甚至不会普通话,语言障碍成了摆在张浩楠面前的第二道关卡。即使沟通上存在一些困难,新疆人民热情好客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他们真的是打心底里的热情,虽然我们言语上沟通不畅,但他们在行动上给我们的关怀和热忱却使我们相处非常融洽。”

张浩楠已经申请了两年的志愿服务,当初选择来到新疆,一方面是寻求历练,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更多的是想为西部的建设出一份力。他曾看过沙海老兵的记录片,老兵们“一道命令,坚守一生”的精神像高原上卷起的风沙一样笼在他年轻有热血澎湃的心上。如今,他也扎根新疆,效仿老兵们屯垦戍边,尽绵薄之力。

同样将自己奉献于边疆的还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何静雯,出生湖南的她果敢奔赴到祖国的西南边陲——西藏山南。

“我想在这个急管弦繁的时代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在下飞机的那一瞬,我忽然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这是她抵达拉萨后的最大感受,带着为西部建设出力的抱负以及内心奔赴山海的渴望,她站上了这片美丽的净土,然而迎接她的,不止有田园牧场、神山圣湖,还有猝不及防的高原反应。

“刚到拉萨,就明显感到呼吸不畅,每走一步路她都会喘,晚上也头疼到睡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得在西藏前两天的生活备受煎熬,同行的姐妹上吐下泻更增添了内心的隐忧,“那时的我们就好像退休的老人,行动迟缓,步履蹒跚。”所幸,在当地居民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她们都一一坚持过来了。

在身体完全适应了高原反应后,她们才真正前往山南,心中满怀期待和忐忑。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学长,开车将她们接到宿舍,到宿舍后恰巧遇上另一学长的生日会,刚一见面的他们便以“奶油大战”打起了招呼,这件事情在何静雯的印象里很深,当时她们远离故乡,去到地陌人生的异地,对即将发生的事还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下,便被异乡之人的热情簇拥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和胆怯。

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她慢慢地适应了山南的生活和工作,也慢慢品尝到志愿服务的酸甜苦辣。何静雯申请的是西藏专项的基层青年工作,她的日常主要是跟领导进行工作的交接,并及时地将命令进行传达。虽然山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条件相对艰苦,但她却对自己能为山南的建设出力而感到开心和骄傲,“山南近几年的发展很快,看到它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在西部计划之前,她从未想过会去到世界第三级,到了西藏之后,见识到了一个与以往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在一次次磨砺中成长自己,更新自己。

张浩楠和何静雯都有一个考研梦,完成志愿服务后,她们又将奔赴心中的远方,这段夹杂着劳苦与幸福的志愿之旅,沉甸甸地落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

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正式实施开始,18年来,我校始终把参与组织实施西部计划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努力完善工作机制,严格把控笔试、面试和体验流程,为西部运送去最需要的人才。我校先后为西部建设输送了260余名优秀大学生,其中1/4以上的志愿者申请延期服务,近半数以上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地区工作。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

支教,让他们明白教育的重量

2020年10月,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硕士张琴来到了位于平江县三市镇的三市中学,和她同来的,还有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彭嘉玉。

这是她们第一次站上讲台,也是第一次作为支教老师来到乡村学校。会和这里的学生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六个月的支教生活会带给她们什么?那时的她们既期待也忐忑。

然而,和孩子们的第一次接触就给她们打了强心剂。张琴回忆,在第一堂早读课上,学生们扯着嗓子,琅琅书声响彻整个校园,一股求知的力量为接下来的第一堂课奠定了信心。

在这所中学里,两位90后支教老师,经历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站上讲台、第一次被学生感谢、第一次品尝教学的喜悦和无奈……而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他们不约而同提起了第一次家访。

在张琴的班上,有一个叫余镔的小男孩,连字都不会写,但记忆力极强,很快就能一字不落地背完全文。两位老师在课后交谈时一边惊叹,一边想着要怎么帮帮他。

“也许爱和鼓励能让他快速成长。”在得知他是留守儿童后,张琴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在她的鼓励下,余镔同学第一次举手回答了问题,第一次在课堂上勇敢地表现了自己。也许是受到了鼓舞,她们两决定到这个“特别”的小男孩家中去看看。

在班主任和下班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一同踏上了有点颠簸的山路。在路上,小余镔表现得很紧张,老师安慰他:“不要害怕,老师不是去批评你,而是去了解你”,他笑着安慰道:“没事的老师,我只是在想今天是爷爷身体不舒服还是奶奶身体不舒服?”这句话让两位新老师心里酸酸的,“一个留守儿童,的确承担了太多这个年纪不应该承担的!”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们发现,爷爷奶奶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再无更多精力关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而父母又常年在外,和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余镔也就渐渐养成了内敛、自卑以及孤独的性格。

回到宿舍,张琴和彭嘉玉聊到深夜,围绕着余镔的教育方式,两个人想了很多,也计划了很多。第二天,张琴决定上一篇新课文——海伦凯勒《重塑生命的人》。课堂快接近尾声时,她说:“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愿望,也想当一回莎莉文老师,我想教会余镔同学写文章,让他和海伦凯勒一样会写字。”下面异口同声说:“好!好!好!”余镔有点害羞地笑了,但这次他没有低头。

2021年6月,气候开始攀升,暑假即将到来,两位90后新老师的支教生活也将告一段落。她们将回到阔别半年的湖理,继续硕士课程的学习,从老师身份回到学生状态。

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们也知道了这场即将到来的离别。教室里一片沉默,先是几个小女孩小声啜泣,接着陷入悲伤情绪的人越来越多。“老师,你家在哪里呀?我想去找你可以么?”、“老师你还会回来么?”孩子们带着哭腔的询问,让张琴和彭嘉玉也红了眼眶。

在支教日记的最后一页,张琴写道,“很有成就感的是,余镔同学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完整地写下来了!”彭嘉玉则是在看到小余镔日渐阳光起来,能热情地和老师同学打招呼时,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沉甸甸的责任,和满满的成就感。

在离别的贺卡上,孩子们写下淳朴的感谢和真挚的爱,他们说,“我们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天使,她们阳光而善良,温柔而坚强,他们教会我们乐观,教会我们勇敢,很幸运能够遇到她们!”

不只是学生感谢他们,彭嘉玉和张琴也十分感谢这段经历,更感谢当年选中她两的评委老师。据了解,对于支教老师,学校研究生院、教育科学学院都会严格把关。先是各学院通知,教育学相关研究生志愿报名,然后再通过笔试、面试层层选拔,优中选优,选派到需要的学校去。

今年9月,由中文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李艺含、数学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研究生喻忍组成的学校第四批研究生志愿支教队继续扎根一线,赴平江县三市中学开展一学期的支教任务。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研究生志愿支教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号召,在2019年组建了第一届研究生支教队赴平江县三市中学开展支教工作,已累计派出4批研究生,均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研究生院还联合教育科学学院,先后开展2批次10余场“送教下乡”活动,进行了多次乡村教育调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