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1年12月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专业巡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三创”固本,艺科交融,培养“设计+”复合型人才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三创”固本,艺科交融,培养“设计+”复合型人才

□ 作者 邱莎

在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楼里,你既可以在二楼的虚拟仿真教室里,戴上VR眼镜置身未来科技,也可以在楼下的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里手捧陶土,从揉泥、拉胚、施釉,到烧窑,亲身感受传统陶艺魅力。而这样的古今联动,艺术与科技交融,不仅体现在楼宇和空间的打造上,也融通于学院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

美设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源于1994年设立的“工艺美术”专业,2002年改设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独立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成果丰硕:2009年获湖南省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1个。美术与设计学院更是湖南省高校少数同时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和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授权点的学院。“始终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始终紧跟市场需求,始终紧跟时代大潮”,专业负责人、美设学院院长万长林教授说,这是他们成就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秘诀所在。

“三创” 练就多面手

 

何为培养学生能力?又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万长林在采访中提及最多词是“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到各类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三创”能力贯穿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被写进了每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和教案中。在摄影课程上,任课老师除了教授基础的拍摄技巧外,其余时间都以实践课的形式,设置单元主题,带领学生们进行创意拍摄;影视设计课的期末考试作品被要求参加“大学生广告大赛”,成绩也和比赛结果直接挂钩;信息可视化课上,学生们应用新技术软件将普通的报表数据进行可视化,作品中的创意设计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近年来,美设学院围绕着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等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90余项。《生活的情致——家具艺术设计》等3门课程获批省部级一流课程,出版国家级教材3部,省部级教材1部。《创新力导向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三维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设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究》分别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获省社科成果奖2项。

赛事、校企合作项目是激发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抓手。近五年来,在“互联网+”、大广赛等专业赛事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次,国家级以上30余次,从校级到国家级,层层筛选中一次次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力。

2019年8月,暑气未消,空气里却提早飘来收获的香甜。“建行杯”第五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美术与设计学院选送的《宋瓷艺青—岳州窑的5G时代》”项目获得金奖。这个几乎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又马不停蹄地“杀”入全国大赛,拿下了国家级铜奖,不仅让“岳州窑”大放异彩,团队也因此在省内火了一把。2020年,《岳州窑的5G时代》项目又获“建行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2021年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

这样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积累的必然。为了在课堂之外给学生们更多实践机会,学院积极参与地方城市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打造。近年来主持了横向项目60余项,科研进校经费近900万元,在广泛的社会合作中给学生们创造实践实操机会,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创新”思维,为学生们创造了极具影响力的“第二课堂”。至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有湖南省高校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还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平台12个。先进的设计、制作和研究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源,较好的实验环境和科研条件都给“国家一流专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堂培养创意能力,基地锻炼创新能力,而“创业”能力似乎更像是“三创”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用万长林的话说,“这需要市场和时间来检验。”

不久前,在学校图书馆11楼,湖南省劳动模范司小丽回到母校,将其精心创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剪纸画捐赠给学校。她自2014年从我校艺术设计(现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后,就通过学校提供的创业基金,开设了“指尖上的小丽”工作室,一直在自己热爱的剪纸领域探索并将其发扬光大。“发扬传统艺术,需要热爱更需要支持,母校不仅提供孵化资金支持,学校的专业老师更是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司小丽就是万长林眼中经过市场和时间检验的,真正的创业型人才。

在视觉传达,还有许多个“司小丽”,他们满怀创业热情,在创业孵化政策和基金的支持下,一步步将创意变为项目,再落地为商业产品。从“指尖上的小丽”,到文创产品工作室“格物致趣”,都是学院“三创”人才培养的见证。

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三创”能力被写入培养目标中,而十年后,学院还将对这批学生进行全面回访,对他们的工作情况、创业比例等进行调研,用数据说话,以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新文科构建新格局

 

翻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0年版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你会惊异于它的包罗万象,从各类设计课程,到广告策划与创意、写作与表达、书法与汉字文化、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设计管理等,融会贯通了文理工商。这些课程的老师也都是来自新闻、中文、信息、经管等其他专业,他们带着与设计学完全不同的思维而来,促进学生们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知识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学科专业交叉重组,人才培养综合创新,引导学生跨专业学习,优化组合,构建文科课程新体系,在“新文科”概念提出之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团队们就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

2017年暑假,深圳的街头炎热、潮湿,咸咸的海风带来时代新浪潮的气息。万长林带领着教师团队在各类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奔走,聆听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培养的建议,切准时代和市场的脉搏,新一版的培养方案就在这次调研中酝酿。回到学校,万长林组织教师们翻开当年使用的专业培养方案逐一对照,逐一分析,一些已经被新技术替代的老旧设计软件课程被剔除,一些与新时代大潮相关的信息类、传播类、智能设计课程被纳入其中,逐步构建出以设计能力和新技术为基础、以文化创意和设计实践为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既扩大外延,又交叉融合,以培养走在时代前列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外引其他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来给学生上课,美设学院也在着力培养自己的综合型教师队伍——外送一批有潜质的专任教师学习深造,在新教师招聘中吸纳产业设计、营销管理等领域的人才,使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教师始终是人才培养的着陆点。”万长林坚定地说道。

“新文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泛”,要做复合型人才,但另一方面又要“专”,要能在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

2018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徐怡睿,既是数字媒体工作室的“大师姐”,也是第一批尝到新教学体系甜头的学生。她回忆,大一的课程多以素描、水彩等美术专业基础课为主,和之前所学差别不大,再加上“艺术生不好就业”的传闻,让她陷入了焦虑和迷茫。在和当时的班主任徐皓宇老师交流后,徐怡睿第一次听说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细分方向,并满怀期待地进入了徐老师创设的数字媒体工作室。这四年里,从技法上的创意到理念上的创新,再到创业思维的初具,一步步成长为专业的数媒人才。现在的她正在备战浙江师范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她说将来期待着能够进入影视公司,从事视频制作相关工作。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除数字媒体工作室外,还有品牌整合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多维信息3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设立之初原本是为了方便老师们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开展研究,如今已经和专业细分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了起来。视传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还是会以大类学习为主,学生们也在这段时间里一边打基础一边探索兴趣方向。等到第五学期结束,学院将在“兴趣驱动、志愿优先、学业先导、综合评价”的前提下,组织学生们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培养。

“人才市场趋于细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从粗放式转向精英化培养,大类培养打基础,细分方向才能出人才!”万长林表示,将人才培养和工作室相结合的模式从2016年运行至今,已经成了该专业的一大特色,并逐步推广至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中。

 

美育找到切入口

 

“美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美育归根结底是创造力教育、是美化心灵和陶冶情感的教育。”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将要从事与美相关的工作的概率很大,如何将美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是该专业教育的另一个切入口。

2019年6月,美设学院组织了23名师生来到平江县淡江村,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村民们的屋场为画布,让“和谐新家园,绿富新淡江”各色彩绘文字上了墙,鲜艳夺目,一旁的“秀美屋场”墙绘美如画卷。

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殷玉祺当年是院学生会团总支副书记,也是那次学生“三下乡”团队的组织者。现在说起当初的彩绘活动她依然记忆深刻,“能将课堂上学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为扶贫做贡献,很自豪!”殷玉祺回忆,他们组负责在扶贫接待处的外墙上作画,“原图有一根彩带,太直太宽,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在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讨论下,他们将飘带改细,并赋予了它飘动的灵气。

“以美育美”,用自己的所学服务于乡村振兴、城市建设,不囿于“乡村振兴专题设计”“智慧城市与数据信息设计”“设计创新与城市发展”这些专业课上,美更要流淌于课堂之外:

在2020年疫情席卷之时,以抗疫这一时代大背景为主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子们拿起笔、鼠标、键盘,用一幅幅生动的设计作品作为对时代的回礼;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他们以红色主题为灵感,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在帆布包等日常用品上创意呈现;在岳州窑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岳州窑不再遥不可及,通过5G传输、VR辅助成为了一项人人可以参与的艺术创作……

做美的创造者,更要做美的传播者和引领者,9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仅培养一届又一届具有“创意、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还在结合地方文化传统和地区经济发展上不断深化合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子们将成长为一群兼具艺术激情和想象,又有科学理性和逻辑的创作者,他们既有艺术专业素养,又懂前沿科技,“艺”与“科”在其身上无缝对接,有机组合,互为一体,互相补偿,缺一不可,最终成长为人才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