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2年5月3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校园视点

按日期检索

五月 2022
3
4
01020304050607
080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途的风景,皆为青春的赠礼

——2022年湖理学子考研纪实

□ 作者 赖诗妮 吕湛湛 肖益兰 彭 雄 王宇杰 谢依铭 何鑫胜 唐俏俏 邹思怡 赵铎

2021年12月25日,考研首日,雪花飘落湖理。

周燕萍在六点起床,过一遍错题,吃一块面包,踩着雪往考点走。走了十几分钟,她看到队伍排在大门两侧,考生们间隔一米,有序地往前走。扫码、测温、查证件和核酸检测报告。

和她一样,这天早上,学校有3001名考生冒雪奔赴自己的考场。他们以笔为刃,一笔一划为奋斗的青春勾勒出未来的轮廓。

而这场“硝烟弥漫”的考研之战也随着2022年5月底国家调剂网站的关闭落下帷幕,尽管考研的旅程终将结束,但“研”途的风景却总是让考研学子们流连忘返。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村上春树的这句话周燕萍收藏了很久。再度想起这句话时,周燕萍正站在十字路口进行抉择:是考研,还是实习?这时的她,已经中断考研备考四个月。

周燕萍是南湖学院文法系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以及想要弥补高考的遗憾,2021年寒假,她开始着手准备考研。“‘考研’这个词听着便让人害怕。”为一个结果未知、存在风险的未来投入,这令周燕萍不安,她迟迟没能正式进入备考状态。

过早过多的焦虑让人疲惫,不轻松的课程以及耗费精力的各种考试让周燕萍的备考时间被迫压缩,变得零散,她的焦虑和迷茫被再度放大,她做了考研的“逃兵”。

睡到自然醒,学习之余去南湖散散步看看夕阳,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无疑是轻松的,可越轻松周燕萍的心里就越坠得慌,沉得很,堵得不行。一天之中,她总有一些时刻会想起考研,想到未来,然后无数次叩问自己:我真的要放弃考研吗?

今天不想跑,那就找个借口不跑了,这样的结果是以后都不会再跑了。“我不想让躺平和逃避问题,成为我和自己和解的方式。”经过四个月的挣扎与思考,周燕萍知道,她是时候该去步入正轨了。

那时已经是七月中旬了,时间紧任务重,再次投入考研是极度艰难的,但下定决心后周燕萍便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迷茫,一鼓作气,背水一战。五个半月来,十本书,朝六晚十二,她再没有见过南湖的夕阳,但见到了无数次朝阳映射在图书馆前。凭着这些披星戴月的努力,周燕萍以初试第五、综合第四的成绩上岸长沙理工大学。

相比周燕萍,外语学院朝鲜语专业的宣鸣宇的考研心从一开始便很坚定。他选择跨考湖南师范大学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并制定好计划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然而,九月份,湖师大的考试大纲有所变动,更换掉了与宣鸣宇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新的专业课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翻译、写作等。“距离研考只剩三个月了,要怎么学?”宣鸣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时间紧迫,学习的任务量也很大,宣鸣宇不免有些颓丧,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接下来的一星期,本着“遇到困难睡大觉”的消极态度,他的学习状态明显不佳。眼看着错题越来越多,宣鸣宇意识到了畏难、消极、逃避都不是办法,新的专业课是“定时炸弹”,可他就是要把“定时炸弹”转变为燃料。摆脱了畏难情绪,调整好复习心态,宣鸣宇很快再次投入到张弛有度的备考之中。最终,宣鸣宇以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黎健是夜跑爱好者,他将考研看作是一场长跑,早在大二就已经出发。他积极参加竞赛,加入班主任的实验室……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为了能在考研复试阶段更具优势。

“我大概是后发制人的长跑型选手。”黎健笑道。尽管前期做了些准备,但由于学业压力和对考研难度的低估,直到大三下学期看到班上许多同学全身心投入考研,他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自己该备考了。

黎健清楚,他留给考研的时间太少了。因此,他只能竭尽全力,卸载游戏,中断每天夜跑五公里的计划,每天学习九小时,挤出所有空余时间备考,一直坚持到初试完成。备考时间短、突击式学习导致黎健没有取得理想的初试成绩,对于进入复试他不抱过多希望,在关注一志愿复试信息的同时,他也在积极搜寻调剂院校信息。

3月22日晚,湖南大学发布复试通知,黎健正向学长请教关于调剂的信息,反倒是同窗刘双全第一时间发现黎健成功进入复试。“我初试排名8/10,非常靠后,与初试第一相差了68分,处于复试被刷的边缘。”那几天黎健没日没夜地准备,睡眠时间不超过六小时。基于充足的准备和往日扎实的累积,在复试编程机试考核环节,黎健作答的三道题几乎全对,他以204.40的复试总分逆袭为1/10,综合排名6/10。

在考研长跑中,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呼吸急促、身心疲惫、双腿越来越沉重,但总想着再迈出下一步,未达到终点之前不甘心放弃,他知道自己一旦放弃,就再也没有力气从起点再跑一次,这是黎健身为长跑者的思维方式。

“不经历痛苦,就无法得到救赎。”考研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痛苦的,但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就用日复一日的投入去成全选择,唯有坚持才有希望!

“我们相信你!”

考研路上,有人单枪匹马、砥砺前行,也有人并肩作战,一同行至天光。今年,有两间“学霸”寝室,全员“上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与陪伴的力量。

外语学院2#543寝室里,张翼飞、陈荣、李玮瑶陆续收到上岸消息,只剩黄雨婷仍在焦急等待最终结果“。我当时都有些自我怀疑了,但是室友们很快就发现了我的情绪,对我说‘我们相信你!’。”黄雨婷很感谢室友们的及时鼓励,给了她自信的底气。

随着黄雨婷上岸消息的确定,2#543寝室的上岸院校已然尘埃落定。黄雨婷、陈荣、张翼飞、李玮瑶分别被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考研这条艰难的路,是彼此陪伴的力量支撑她们走到了终点。学校招生目录的指定书目、学长学姐掌握的信息与资料、B站的网课、考研机构、闲鱼等都留下了她们前行的足迹。543寝室的学习氛围很强。”班主任刘薇评价她们。对于2#543寝室来说,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并不意味着一天的学习终止了,她们常常在睡前谈论时政热点,以此汲取知识,拓宽思维。如同松鼠累积储备过冬的松果,日复一日的讨论让她们在初试前夜成功押中“韩国大选”的考题。

备考期间,良好的寝室氛围是每个考研人都梦寐以求的。在化工学院2#557寝室,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张南燕、邓桃、何谐、方巧澜分别上岸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早上六点半,天空隐约泛着鱼肚白,2#557寝室四人已经陆续洗漱完毕,相约前往图书馆备考“。除了事先约定的休息日和大家的生日会放松一下,过去一年里我们天天如此,没有一个人懈怠。”在图书馆,她们各忙各的,互不打扰,只和自己竞争。到了晚上,为最大限度利用时间,她们会分批回寝室洗漱,这是她们心照不宣的默契。

冲刺阶段,寝室四人疯狂地背诵单词、作文模板和政治,但经常出现“背了就忘”的情况,让她们一度陷入焦虑紧张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不要急于求成,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慢慢积累。”寝室长邓桃意识到大家的情绪出了问题,安慰道。于是她们开始寻求更为合适的学习方法:制作思维导图、完善知识体系、反复背诵知识点。就这样,在她们日积月累的坚持下,成效开始显示了。

2021年3月,她们许下了一起上岸的愿望;2022年4月,心想事成,万事皆愿。

虽然一路艰辛,但她们乐在其中,在考研的旅程中收获了自信、友情和勇气,这将成为她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有一天,潮水会把我带往应去的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复试线出来24天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余晓红以《我没能成功上岸,但潮水会把我带去应有的方向》为题,将自己考研失利的感想发表在她所创立的公众号上,给她的考研之旅画下句号。

2021年3月,余晓红着手准备考研。选择目标院校时,她想起曾经无缘的上海高校,想起考研被比作“第二次高考”,她的名校情结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执念让她做出了选择:跨专业冲刺985。为此,她在网上购入了价值好几百元的专业书,到手后发现,它们比她想象中少得多。“后来真正学起来之后我才发现我天真了,它们不仅不少,还多得让我根本学不完。”余晓红说。为了背完这堆书,图书馆9楼的台灯区成为了她在学校的第二个家。

“我从不后悔做了考研这个决定、这件事。”余晓红想和所有像她一样考研失利的人说,每一个坚持到最后,从考场上走下来的人,都是这场考试最大的赢家,都是这个冬天最热血的战士和最赤诚的勇士。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核心,是无数年轻人前仆后继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余晓红的情况并非孤例,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的李萍也想去上海发展。

“上海对我来说,是孕育新时代广告的摇篮。”早在大二,李萍就特别憧憬上海。大三时,学院组织前往上海4A广告公司考察,亲眼见识到广告业的繁荣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很快,她萌生出了通过考研这一途径前往上海的想法。

经历过一段披星戴月的备考后,李萍深刻地感知到,相比于考研,工作显然更适合自己。“我很享受工作时的头脑风暴,对我来说,考研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她说。尽管如此,李萍也并没有拍拍脑袋就决定放弃考研。在她不断挣扎的那段时间,耳边一直充斥着大家劝解的声音,“你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考上了”“应届生考研只有这一次机会,不要浪费了”“你现在放弃了以后肯定会后悔的”……最终,听从内心的声音,李萍还是选择了实习就业这条路。

“至今为止,我都不后悔。”现在,李萍已经签约了上海的公司,以另一种方式圆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成功在我看来是一种结果,而不是目的,让自己愉悦是更为重要的事。我追寻的不是港口,而是大海。”这是22年考研人致所有23年考研人的青春寄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