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夏秋代序,清风徐来,值此风物宜人之际,学校在此举行2022年新教师入职仪式,开启各位脱离原有的学生身份、转变为一名大学教师、合入湖南理工学院大家庭的新篇章,我作为一名老教师代表,由衷地欢迎各位的加入!
在座各位新教师,你们大多刚从学校毕业,初次走向工作岗位。在此之前,你们的主要身份,是导师门下的学生、是父母的儿女,你们只须关注自己的学业与生活,修炼好个人的专业素养与品德,或者换句话说,主要处于“独善其身”的“小我”阶段。
来到湖理,你们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大学教师之“大”,是传统文化中“小我”与“大我”之“大”;是我们校训 “至善”“穷理”中“大德与大学问”之大;是“心怀国之大者”之大;是作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之大。
回顾我个人这15年在湖理的经历,简而言之,就是行走在通往由“小我”到“大我”的“大”学教师的路上。我个人的理解是:
教师生涯是一段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的旅程,努力使自己有大学问。在硕士、博士阶段,我们仅须就某个选题进行深入的描写与解释,但是到了大学的课堂,我们要对这些选题的上位范畴甚至是整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那些开口较小的专题选修课程无论是在本科还是在硕士阶段毕竟是少数。所谓台上四十五分钟,台下数十载之功。要胜任教学,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专业视野从微观向宏观、从核心向交叉、从理论到应用进行多重扩展。在课程教学任务的认领中,应当注重多层级、多类型课程的兼顾,只顾两头(选最宏观或最微观的课程)或只取核心课程,都不可取。我们可以看到,凡固守在一两门课程范围内的教师,其视野与发展后劲都可想而知。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教过的各类语言类的课程,前后就有十余门。因研究的深入而扩展教学的边界;因教学的需要而扩展研究的视野,教学相长,良性循环。而最终,我们也将会在专业视野的拓展中,获得新的研究选题,也促使我们对所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适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师生涯是一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岗位职责的过程,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大情怀的老师。我们学校是“爱心育人”的全国典型,是全省“三全育人”的试点学校,由卢书记牵头。作为高校,育人的职责是全员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我们不能马马虎虎培养学生,精精致致培养自己,也不能将教书与育人相分离。在知识讲授的同时,我们通过言与行、学高与身正,真正撼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成为党和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前段时间刷到一个小视频,很有感触:一位医生换完工作服回家,在搭乘电梯时只因多看了身边的病人一眼,立刻发现病人的病情刻不容缓,飞奔推往急救……同样的,我们在哪里,教师的岗位责任就在哪里。育人的工作,不只是站在讲台上,也不是只管课堂、只管自己的课程、只管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在校园里,甚至在校园外,你多看学生一眼,或许对于某个学生的人生就会有大不同……老师的许多工作,无法量化,更不体现为报酬,全因教书育人的“情怀”使然。
教师生涯也是一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工作边界的过程,努力使自己有大担当。学校和学院正在快速发展中,学校和学院上台阶,不只是职能部门或学院领导干部的事情。有难事就推托;听到要加班就唯恐避之不及,个人利益至上的,必定行之不远。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认知,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境界。学会在集体的攻坚克难中体味快乐、体现价值。让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图景是,我们申硕、更名大学、申报博士点等攻关时期,学校行政办公楼彻夜灯火通明,我们可以想象办公室里是怎样的一番忙碌;我们中文学院在省重点学科验收、博士立项学科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等工作中,我和我们的年轻博士们一起奋战到凌晨三四点依然有说有笑。对事业的憧憬可抵身体的疲劳。当大家在为湖理人有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生活而奋斗时,我们每一位都要多多追问我们为学校和学院贡献了什么。
大学教师生涯也是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领域的过程,努力使自己有大作为。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大学老师在象牙塔里。新时代的大学教师不能再拘泥于校园,更不能拘泥于书本。要把学问做在大地上,做在田野里,做在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地方。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有独特的地方资源优势,我们要思考,如何服务于 “三高四新”战略、守护“一江碧水”、融入“长江经济带”、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做人民需要的真学问。这些年,我们的团队结合屈原文化传承、汨罗江语言文学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工作做国家与地方需要的学问,骨干成员大多就是我们的青年教师。做这些工作时,并没有青年老师去追问这些算多少加班、职称晋升加多少分、能得什么奖。这些在当下看来“无用”的非功利性工作,既能彰显地方大学教师的大作为,也能在个人后续的发展中发挥“大用”。
大学教师生涯也应该是一段扩大自己生活半径的旅程。事业催人奋进,在内卷得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把自己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是成就大事业的保障。我们理工有最美校园之称,壮阔的南湖美得让人心醉,能洗涤我们的疲劳与杂念;我们新建了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体育场馆,还有各种活动俱乐部,让我们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虽为地方院校,却丝毫没有地方主义的狭隘,这里有着如大湖般开放包容的心态,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我们教师不分本地与外地,兄弟姊妹般相处。我们的校党委校工会和学院分党委学院分工会每年都会为老师们订制特色活动。工作再忙,我们也不能再是宿舍、工作室、食堂三点一线,我们走出来,走到湖边到活动室到赛场,再紧张的工作也能让我们瞬间满血复活。凡成就“大我”者都须有强大的身体与心理作保障。
站在今天的发言席上,看着台下新入职教师们的年轻与活力,不禁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春》。你们“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你们一切都是“新的”,你们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更让我相信的是,你们的实干、创新与拼劲,将铸就你们“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我们的学院、我们的学校上前去!
(此文系中文学院曾炜教授在2022年新教师入职仪式上的发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