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2年12月31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文艺副刊 湖理校运有我更精彩!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理校运有我更精彩!

□ 本报记者 蒋 星 许佳宜 唐俏俏 刘紫玲 周起航 谭选妙 刘宸君 陈 珂 杨 霞 王 瑾 陈思慧

深秋始,银杏披黄装;红旗展,呼声阵阵喧。11月11至12日,我校在东院田径场举办2022年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今年运动场上流淌着哪些故事呢?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

他和他的“他”

踏上一百米跑道的时候,夏文苇想起了高中时参加市运会4×100米接力的情景。

这不是他第一次参加校运会,大一到大四从未缺席,每每把五个项目都报满,参加的都拿了第一。

他酷爱体育,坦言从小学到现在,没有哪个阶段想过要放弃,他也有遗憾,体考那年下暴雨,腿抽筋失误,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当天晚上教练找了我一晚上,我刻意躲着,给家里打电话,怎么也开不了口”。

“也是在这个时候落下了一点伤病,前面几届校运会都是带伤跑的,有时候训练完痛得要死,晚上就去电疗,第二天接着来”。

为备战今年校运,他暑假没回家,跟着田径队一起训练。遭遇四十余天三伏,“早上七点开始,到下午四点结束,室内热身室外练,高温不算困难,冬天下雪还要跑六公里呐每天”,说完,他摆了摆手。

他说,现在想来有趣的事情就是约队友一起围南湖跑24公里,耐力好的在前面配速,每当有人想要放弃的时候,都在相互打气。“印象挺深刻的是有一天训练是去健身房蹲杠铃,我举不起来,田径队的朋友怕我出事,他们待在我两边还有身后保护我。”这让他想起了高中的队友,“校队里面我是最瘦的一个,力量训练别人都不用保护,但是我不行,不保护容易闪腰,所以每次力量训练的时候他们都轮流来保护我。”其他的,满打满算半年里,累到想吐的次数,他记不清了。

上场热身的时候,他紧张焦虑,担心伤病影响发挥。走向跑道,放松,站位,预备——风直往耳朵里灌,他想,“自己就要离开学校了,得在这里留下我的影子,证明我曾经来过”。

十一秒零九,打破了2020年十一秒四八的记录,看到看台上响起欢呼和赞叹声,像是被什么东西擭住一般,他在场地里待了许久。

“可能这是最后一次了吧,很舍不得,看着为我加油的学弟学妹,真的蛮感动。”他向记者感慨,“有始有终,从体育开始,以体育作结”。

赛场另一边,张帆磨了磨鞋掌,一只腿腾空,球抵在他的脸颊一侧。背身、起跳,抽手……近五十分钟后,这个来自体院21级社体专业的小伙子拿到了专业组男子铅球决赛的冠军。

“铅球,铁饼这些,观看的同学没有像径赛那么多,希望人数可以多一点。”他说着,语气中透露出一点腼腆。

刚刚退伍回来的他,身上带有一种“鲜衣怒马少年郎”的狂气,问及参加校运会的原因,他笑言:“有实力,反正我行那我就上嘛”。

实力的背后,是坚持,是尽全力的付出。正式训练前,他觉得自己可以很容易把球推到十一米远,实际上推了几次也没有达到,手腕还受伤。怎么办呢?反复地刷视频,记要领,请同学督导……半个月后,他能投到十二米远了。

“赛场上没有发挥出来,可惜了”。

此外,其他选手的表现让他感到不少压力,结果揭晓之后,他的成绩只比第二名多了三厘米,“一个个精力充沛,摩拳擦掌,我觉得他们做足了准备,这次是真的有惊无险”,他告诉记者。

是对手,也是战友。比赛结束后,他认识了几个练铅球的朋友。他说,这是最大的收获。

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或许,这就是比拼的真谛。

赛场外的两三事

秋日暖阳下,绿茵场上,青春飞扬。运动员们用热血点燃梦想,用汗水浇灌胜利;看台上座无虚席,观众们呼声振天。圆满或遗憾的故事在运动会上落幕,而赛场外的故事也值得聆听。

“我会给运动员们安排长距离的有氧跑、冲刺跑和变速跑训练,锻炼他们心肺的耐力、腿部协调性和一般耐力,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体育学院的覃俊说道,作为外语学院长跑项目的教练,他始终陪伴在运动员们左右,“他们是入校以来第一次参加运动会,训练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刻苦,积极主动。相比于训练前的成绩,他们进步幅度都比较大。其中刘明宇还取得了甲组女子800m第一名,我很欣慰。”

每次训练完后覃俊都会留充足的时间,让队员相互按摩,缓解肌肉酸胀。大家最后往往一齐躺到草坪上,在夜幕下爆发出串串笑声。

体育学院的黄家浩也是一名教练员,每天下晚自习后,他便急匆匆地赶往田径场。因为没有带过非专业出身的运动员,黄家浩最初安排的训练任务过重,第一天结束后,队员们回到寝室时都没有时间和力气洗澡。黄家浩马上调整训练方案,他咨询了曾经带训效果斐然的学长,也去网络上搜寻相关资料,在不断思考和修改方案后,为大家制定了有效且合适的计划。

肩人半蹲、波比跳、肋木举腿轮番上场,途中跑、变速跑、加速跑交替……不管多辛苦,队员们都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甚至带伤也坚持训练,没有一句抱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甲组女子团队第六名,这是外语学院在此之前从未获得的最好名次。

“大家对体育的重视与兴趣让我感到被需要,训练他们也让我发现了自己专业方面的一些不足,这激励着我想去成为更好的体育教练员。”黄家浩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意义就在其中。

幕后的剪影

在运动场上,还有一群人在默默地工作着,用行动为运动员们加油鼓气。他们就是运动会的志愿者,隐于幕后,没有掌声与欢呼,虽然不起眼,但却不平凡。他们是运动员们坚实的后盾,怀揣着奉献之心,为运动会保驾护航。

天刚擦亮,已有一群人早早抵达工作岗位,研习规则、检查设备、确认名单……田径场见证了他们的付出。当人声开始喧嚣,他们身着红白相间的运动服,手持秒表、发令枪或秩序册,以规则为标尺,检验运动员的成绩,保障比赛的公平公正,他们是裁判员。

“现在开始投掷。”体育学院的陈卓示意选手进入抛投圈,他的眼神跟随着运动员的动作,仔细观察选手是否犯规,确认成绩的有效性。陈卓已经参与过大大小小赛事的裁判工作,在她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公平公正。“身为裁判,公平公正是红线,决不能放松,但人情味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来自体育学院的沈浩说道,有时运动员因故没有及时到场,只要在规则准许范围内,他都会尽可能将他们带到运动场地,让运动员们抓住展现自己的机会。

体育学院的陶宪庆刚结束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又投身到校运动会的工作中来。即使已有丰富的裁判经验,他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比赛前,他都会认真学习赛事管理和裁判规则,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流程。“保证比赛不出差错,正常进行。”这是陶宪庆始终坚持的信念。

裁判,是支撑比赛顺利进行的支架,有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才保障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

十一月的风已经带了些许刺骨的寒意,主席台上却还站着几名穿着淡雅蓝白色连衣裙的姑娘。她们仪态大方,身姿挺拔,正在为接下来的颁奖仪式做准备。定睛一看,原来是礼仪队的成员。

“平时主要是训练仪态和颁奖动作,有些同学动作不够规范,我们就会一点一点去矫正。”音乐学院的潘予靖画着得体的淡妆,笑容甜美地说。台上流畅自如的动作背后,是成百上千遍的训练,一切都是为了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我们每天都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练习站位和队形变化。”化工学院的陈鹏身穿洁白的实验服,正准备去和其他队员会合。训练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家初次接触,默契度还不够,常常会出现动作不整齐的情况。“我们的领队十分负责,会逐个调整动作。大家都很认真,一遍遍地过动作,没有一点不耐烦。”美设学院的李诗琪和张小芳回忆道。

每个晚上,他们都在灯火明亮的训练室里刻苦训练,不断整理着队形,调整动作,力求以最青春的姿态,最昂扬的风貌,装点着运动会,为洒汗水的赛场增添一抹别样的风采。

暮色四合,人群渐渐散去,田径场也恢复了安静,留在最后的,仍是这群可亲可敬的志愿者们。他们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身影印在田径场上,留下了最美的剪影。

谢谢,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拼搏进取,谢谢你们的不辞辛劳,谢谢你们的忠于职守,校运得以圆满落幕。我们来年再见!(学生记者 蒋 星 许佳宜 唐俏俏 刘紫玲 周起航 实习记者 谭选妙 刘宸君 陈 珂 杨 霞 王 瑾 陈思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