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3年5月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世界读书日 好书推荐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书推荐

打开一本好书,如与益友交谈;拜读一本好书,如受良师教诲;合上一本好书,如与知己握别。4 月 23 日,是第 28 个“世界读书日”,值此之际,让我们与书为伴,品读经典。

《长征》

在王树增《长征》一书的封面上,红一方面军跨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线被浓缩在纸上。它像一位肃穆挺立着的战士,直击读者的眼睛,低缓地倾诉一段神圣而惨烈的历史。

这是一段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对于它的大致内容和历史意义早已铭记于心;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在这条路上曾演绎过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长征是一篇壮烈的史诗,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用生命书写这一篇史诗的人?

王树增的《长征》中,总有一种他对于生命的敏感,长征这一段历史在他的笔下,我们会看到更多具体的生命绽放和凋零。他在本书中对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些生命这样描述:“长征中的红军,在世界上从未有过。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了百分之四十。他们服装一致,头上的五角星一致,牺牲的姿态一致。他们当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他们都坚定地相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坚信红军队伍里“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人。

这是什么样的生命?为何久经苦难和磨练后更熠熠生辉?从《长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创造了人类的精神并永远活在其中的生命。在《长征》一书的序言中,王树增说:“物质和精神是认识生命的过程中两个互相依存但处于不同空间的要素。前者是须臾的,后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坚实的;前者是杂芜的,后者是纯净的。提升生命质量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站在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代青年,这不仅是时代之问,更是历史之问。对于自我生命的塑造,是回答这个伟大命题的最直接的行动,《长征》中那一个个生命,既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之河中沉淀,也迎着前进的我们滚滚而来。阅读《长征》,我们将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见证者,是它的继承者,用它去开拓我们这一代人的新精神!

王树增的《长征》,与其说为我们叙述了一段历史,不如说是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个维度,翻开《长征》,在截然不同的岁月里,我们能明白生命还能这么活。这样的认识,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呼唤,阅读它的我们,是一个被时代呼唤的灵魂。(中文学院 吴光华)

 

《火种》

“历史像一辆火车,途中不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与一般党史不同,《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一书,作者把时间背景前移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把红色“火种”成功“燎原”的历史背景交代得更为深刻,开阔的写作视野也让“中国共产党不是凭空诞生的”这一结论更加铿锵有力。

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它是谁?它是风雨如晦中缓缓站起的星星之火,只听《共产党宣言》声声作响,微弱烛光笼罩中,望见有人将笔尖写下的字字句句,连成燎原火光。

本书从辛丑年写起,结束于古田会议,正如作者所说,“革命的接力棒传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一批革命家手中,共产党才走向成熟,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萌芽于山河破碎、救亡图存之际,抱定无产阶级革命信念和理想,历经革命的洗礼成为中国坚强的领导力量,一步步成为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上可以“燎原”的“火种”,带领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也许光明会来的很晚,但只要心怀火种,坚定向前,火种终将燎原,带来光明与未来。 (南湖学院 孙昕)

《飘》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只有历经风雨留下的才是面向和平的”。这部米切尔耗时十年写成的长篇巨著,成为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关于《飘》有多层解读,它是一部历史小说、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但米切尔曾说:“如果《飘》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存。”被娇养长大的主人公斯嘉丽傲慢、虚荣、任性,但当战火来临,家园尽毁的时刻,却未曾放弃。无论是生命、家园、骄傲还是爱情,斯嘉丽都没有展现出丝毫得过且过的想法,而是拼尽全力将能抓到的一切都紧紧握在手里,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咬牙从娇嫩的花朵变成了疯长的藤蔓,用她强大的生命力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能学会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珍惜身边人。(南湖学院 徐顺子)

 

《人间词话》

诗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情绪、感悟的一种具象表达方式,是人们思想于情感的载体。创作者往往会在情绪充沛或遭遇重大变故时,亦或之后触景生情似,亦或有感而发似的挥笔写下文章,用于记录当下的心境与传达自己的心意。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诞生了无数的诗篇,我们又应当如何去辨别一首诗词的好坏呢?

这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会带给我们答案。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诗词赏析标准。同时,王国维先生说提出的诗词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仅是诗词的境界,同样也是我们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信息学院 程信)

《来路孤独,常有欢喜》

书中览略最多的,莫过于小说和散文。若你要问我哪个喜好更多,那便是散文了。小说波澜起伏,浓缩了千百个人类独特的情感,像一部部伟大的电影,让在落幕时久久不能退去。而是在激荡的风雨里,那些琐碎不动的石木更贴切我的生活。

电影不用常放,但风景你得常读。我常拾一本书——《来路孤独,常有欢喜》。这是一本余光中老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精粹。翻开时,你莫不用想着泰戈尔那般“报之以歌”的乐观激进,塞缪尔见克特的荒诞主义。只需要揽来窗外的微风与蝉鸣,使得那份宁静,在松散随意的字间,去慢慢舒缓人生中的杂念。它教你在人世长河里不埋怨死亡,惦念灵魂如星般的逝去。慢揣船后的波纹,信念如初。成为萨松笔下踏碎犹能盛开的蔷薇,醉倒而又苏醒的猛虎。它带你去看他国半寐忧郁的石城,清橙灿阳的密歇根,归途抛去的落日,轮变不朽的春与秋……

其实,人生莫不过旅途,孤独,逍遥,忙碌。打开它的每一刻,任凭心中泛起孤独种种,眺望生命仍旧欢喜如初。 (南湖学院 庞心妍)

 

《白鸟与蝙蝠》

作为2023年的新作,东野圭吾的《白夜与蝙蝠》无疑是推理小说里不容错过的佳作!不仅保留了东野圭吾一贯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情节的安排精彩绝伦,逻辑的推进环环相扣,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白鸟与蝙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被杀害的律师所展开,而在调查律师被杀案时无疑牵扯进来的一桩陈年旧案让案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最后的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身份转换,无疑将剧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鸟与蝙蝠》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推理小说,相反的,我更愿意说它是一本人情小说。“案情的背后是人情,人情比案情更像一个深渊。”它带给我们巨大的顿挫,或者说是一咏三叹,带来真正的叹息。无论犯案、破案皆蕴含东野圭吾对“人”的独到理解。其中的温暖人情与宿命徒劳引人叹息,值得反复思考、推敲。

《白鸟与蝙蝠》突破了类型文学的桎梏,体现出“东野对社会时代变化、对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察和思考,超越了一般的推理小说”。(南湖学院 邓思芳)

 

《萤火虫小巷》

“萤火虫小巷里没有萤火虫,只有闪亮亮的梦想,还有我们疯狂、笑泪交织却比星星永恒的友情。”

《萤火虫小巷》是一部描写友情及人生的史诗巨作。本书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塔莉和凯蒂持续一生的友情故事。

塔莉的外婆去世后,凯蒂一家收留了她。两个女孩一同长大,但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两人的性格截然相反。塔莉的性格像明艳的红玫瑰,她热情、张扬;而凯蒂则像素雅的白山茶,她安静、内敛。塔莉渴望凯蒂拥有的爱,凯蒂向往塔莉的自由随性,于是性格迥异的她们成为了彼此生活的肩膀,凯蒂用温柔的爱暖化塔莉,塔莉用热情的爱鼓励凯蒂。

14岁到40岁,她们之间的友谊像萤火虫的微光,从未熄灭地照亮着彼此的人生。她们一起走过青春期,分享着彼此的秘密,也抚慰着彼此的伤疤,撒过的谎,藏过的秘密,流过的眼泪,全都留下对方的印记。即使过程有过嫉妒,有过伤害,有过憎恨,但爱和羁绊从未走远。

这本书最独特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看见了友谊在现实中最真实的样子,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没有被时间淘汰的人。 (南湖学院 刘梓莹)

 

《夜晚的潜水艇》

“游荡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汉语的一种风度与可能性。”90后青年作家陈春成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一经面世,就以其散文化的诗意语言和瑰丽奇特的想象而广受关注。

很多人初读时便受到陈春成文笔中饱含着的“治愈丰盈的想象力”的冲击,他文字雕缕出的一切都具细生动又轻盈,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新奇通透,宏大玄妙。他写道,“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漆黑中,能听见空气的流动声、遥远的地下水冰凉的音节,甚至溪流拂过草叶时的繁响。土壤深处有种种奇异的声音。有时听见黑暗中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像厚重的石门被缓缓推开,片刻又寂然了。”一位导演曾这样评价:“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

除去作者绝佳的文笔与想象力,书中静静潜伏着的东方哲学与理想国境也值得我们去琢磨分析。其中《竹峰寺》是关于外界的变动与内心的“守恒”;《裁云记》则是关于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畏世俗的定义;《传彩笔》中写了关于纯粹热爱与外界浮名的选择;《酿酒师》中谈到人生的几重境界……书中的描写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打破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壁垒,这也是陈春成他个人风格化的体现。

细细品味这本书,它可以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这位90后作家笔下的文字,似有生命一般,隐隐的进入读者脑海,构建起种种奇幻的景象,留下深刻的印记,回味悠长。他的语言沉稳、细致、绵密、奇谲,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南湖学院 莫江欣)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