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3年6月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综合 蜕茧成蝶 闪闪发光的机自四人团 突出专业特色  传承中国基因 简讯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出专业特色 传承中国基因

□ 作者 杨厚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并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科学系统的阐释。作为大学中文专业的教师,面对伟大的民族使命,如何作出自己的回应?

我从1987年进入学校,从事中文教学与研究已经36年了,亲历了高校中文专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一个深切的体会是:很长一段时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具体的教学与研究中,对中文自身的内涵、特点突出不够,更多的是以西方的理念、方法来阐释各种中国文本,从而失去了对中国文本的自信。

我以为,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基因的问题。而中国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深藏于中国语言文字之中,通过中国语言文字呈现的优秀的经典的文学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基因的密码。作为一个高校中文教学与研究者,必须立足中国文本,发现、阐释、传承中国基因。这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责任担当。

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思想的体现。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是在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全球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新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当代世界绿色发展的前途命运,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与中国道路。为什么说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与中国道路?在我看来,生态发展其实就内在着一个中国基因的问题。因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刻洞悉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伟大命题。而中国文学历来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验作为核心内容。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情景交融”成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正在组织十多位中文学院的教师编撰《文学中的“一江碧水”:岳阳生态文学读本解读》一书,目的在于,从表现岳阳生态的优秀文本中,切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深厚的生态理念这一中国基因,从而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思想的理解,并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阳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五周年。岳阳坐拥洞庭,面向长江,通江达海,气象万千,自古以来,岳阳就有着十分丰厚的生态资源,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书写美好的生态景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的生态愿景,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文学和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处在京广铁路和长江航线之交的岳阳,始终走在湖湘现代化的前列,岳阳拥有湖南全部163公里长江岸线和50%的洞庭湖水域面积,是湖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阵地、国家批复的第5个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构建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岳阳现代文学同样在这一关系的呈现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阳生态文学成为发现、考察、传承中国基因的一个典型样本。对这样一个典型样本进行解剖,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们作为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

编撰《文学中的“一江碧水”:岳阳生态文学文本解读》仅仅是一个尝试,在发现、整理、阐释、传承中国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文化上的呼应,中文专业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有极佳的切入角度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中文专业与学科的发展,都应围绕这样的使命来展开,并由此形成自身的特色,为湖南理工学院的“创大申博”目标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支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