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铸魂 守正创新:
湖南理工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实
“如果说大学生活是一场丰富的课程,那么捐献造血干细胞无疑是我大学四年最特别、最有意义的‘选修课’。”
5月13日晚,南湖学院机械电子与工程系2021级学生王俊涛成为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第20000例捐献者,也是我校第46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的发言,向全场观众诠释了“00后”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2019年,湖南理工学院获批成为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同时获批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开启了学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新纪元。2024年,学校以“优秀”成绩圆满完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伟大使命召唤下,湖南理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与“势”,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关键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上下联动:教师人人重育人
信息学院学生周承乐,在校期间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是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曾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而周承乐把“优秀”更多地归功于他的导师。
一名教师党员和一名专业课教师共同帮扶“学困生、贫困生”的“2+1”帮扶模式,正是学校组织育人“牵手工程”项目的一个缩影。全校66个教师党支部牵手47个学生党支部,着力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难题,在师生间挂上一把“连心锁”。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详细明确了“十大育人体系”责任部门和项目责任人。
组织育人“牵手工程”项目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中实施班级导师制,从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正科以上干部中选拔管理干部,参与学生班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首批聘任的124名班级导师,党员比例达96%,其中有9名校领导。教师党员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620名教师主动深入学生中间,访贫问苦,辅导学业。
学校还将爱心宣传教育“阵地”前移,将爱心育人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开展了“师德十佳”等评选表彰活动,用教师的爱心力量感染学生、温暖学生、教育学生。
全线贯通:课程门门有思政
一场平江起义,掀起了革命的‘燎原之火’,不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培养了52位开国将军。”在平江起义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学院鲁涛教授、刘小华教授联手为社会实践学员讲授移动思政课。
在湖南理工学院,学校制定了《课程育人质量标准》,将每门课程的思政融入点固化在教学设计中,以“项目引领—竞赛驱动——一课一魂”为着力点,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计划,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6届,以此带动人人挑起“思政担”、门门讲出“思政味”。
典型示范,有力地带动了全校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学校先后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与课程思政教学名师9人;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改革项目38项,其中省级重点委托项目1项。教师获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一等奖1项、课堂教学竞赛课程思政专项奖1项、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省一等奖7项。
不止于课程思政,湖南理工学院还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等教育,举行课程思政改革座谈会、研讨会、课堂教学竞赛、教学沙龙、教学观摩等,评选了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课程思政改革100%的覆盖率,让学生的情感在每堂课都能“有感而发”。
润物无声:办学时时显爱心
“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而用爱心“育”人是最贴合青年所需、最契合青年成长的育人方式。
“食堂饭菜口感不错,但是价格还是有点高,学校内不同区域的食堂价格也不一致。”不久前,湖南理工学院“开门办后勤”网络意见平台收到了一则学生发来的意见。
学生有呼声,后勤有行动。学校后勤处第一时间组织各部门开展食堂“物价平抑”工作,就当前学校食堂物价平抑、大宗食材统采统购、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等方面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收到学生意见到反馈“物价平抑”工作进展情况仅花了3个工作日。
将爱心育人贯穿到办学的方方面面。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爱心、感悟爱心、传递爱心。一次“开门办后勤”服务育人改革的小小尝试,让后勤处也顺利“跻身”育人第一线。
如果说“开门办后勤”让服务育人从幕后走向台前,那么学校学工部的育人改革却让资助育人从台前走向幕后。
“学校近期将会为你发放隐形资助900元,用于生活补贴,请注意查收。”近日,学校大二的王同学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心头一惊:“不会是骗子吧?”但短信里留下的电话,又确实是学校的办公电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多方求证,原来,这是学校“偷偷”打来的一笔钱。
为了更好地关爱生活困难学生,学校通过食堂消费数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信息比对、所在学院核实后确定“隐形资助”对象,让他们在享受学校福利的同时,柔软而敏感的心也能受到爱心呵护。
近年来,学校制定以“爱心育人”为统领的资助育人实施方案,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构建物资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并连续6年开展新生“爱心家访”。2年间,学校建立了5000余人的贫困生库,每个学院都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台账;发放奖助学金近3000万元,设立勤工助学岗位200余个。
为了更好地把“爱”浸入在校大学生成长的各个时段,让爱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入心田”,学校在管理育人上持续发力,制定管理育人实施方案,构建了“爱心育人”融入学生管理的创新体系。
各域协同:校园处处皆课堂
教学的课堂之外,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走心走深?
湖南理工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开门办“大思政课”,把思想政治教育开到校园内外,形成铸魂育人的强劲合力。
“在洞庭湖畔、长江之滨,我们向社会各界庄严承诺:坚持守正创新,共同推进理念创新,构建优质‘大思政课’资源互联互通的岳阳模式。”2025年4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阳七周年之际,湖南理工学院等4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岳阳市君山区,共同成立“守护好一江碧水”大思政课联盟,旨在汇聚校地合力,共同培养堪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将打破校际与校地界限,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协作,形成“同课异构、协同共研”的教学范式。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五家单位将搭建数字化资源库,定期举办集体备课会、教学观摩赛、课题研讨会等,实现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在实践环节,构建“馆校育人联动”机制,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生态+思政”“长江保护+实践”特色项目,组建学生“宣讲团”讲好生态故事,让“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四”有青年表彰,“七一”有“两优一先”表彰,每周一有各学院承办的升国旗仪式……在湖南理工学院,学校精心组织的升旗仪式、合唱节、辩论赛、经典诵读等活动,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课堂”。
学校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中成长为社会栋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洞庭湖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连续三年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使者”行动,古建筑志愿服务团队获全国志愿服务竞赛金奖。近500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半数以上服务期满选择扎根西部,4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高校”。
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之间的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在湖南理工学院,却有着多个“全国第一”的荣耀时刻:中华骨髓库全国联网后配型成功第一人、中华骨髓库跨国捐赠第一人、中华骨髓库对越南配型并捐献成功第一人、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最多高校……“第一”的背后,是无数学生热血青春的模样。
学校将育人课堂具体化,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鲜血献髓已经成为“湖南理工现象”。学校两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称号。2025年5月,学校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光荣称号。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是追梦人的征程。在矢志一流的新征程上,湖南理工学院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