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5年6月1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招生专刊 围绕创新链布局学科链 依托产业链优化专业链  一所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镜到底看理工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绕创新链布局学科链 依托产业链优化专业链 一所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围绕创新链布局学科链 依托产业链优化专业链

一所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产品产销两旺,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湖南工厂预计年产值将达到3.2亿元。”日前,位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的中瑞科技董事长周宏志告诉记者。

除了董事长,周宏志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教授、复杂结构拓扑创新设计与制造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19年,依托工程研究中心研发能力,周宏志随即将自身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成立湖南中瑞智创增材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迅速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围绕创新链布局学科链,依托产业链优化专业链,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贯理念。“地方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只有瞄准区域产业需求,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才能找准定位、突显特色。”湖南理工学院校长曾祥君说。

科技创新聚焦“风口产业”

最近一年多,随着岳阳地区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学校服务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再次“提档升级”:与产业园和石化企业组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投身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建设,两项成果产业化后有望为岳阳新增两个百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

岳阳市是湖南省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的核心基地。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因石化而生,伴随石化产业而发展。围绕石油化工产业,学校建成了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先进碳基功能材料省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以上平台。

“龙头”也要“善舞”。在该校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研发链。学院变革科研范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在项目组织上,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在平台建设上,向定向培育转变,加强培育布局。在团队建设上,从“戴帽子”向重实战转变,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支撑引导上,从资源引导向综合施策转变,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学校深化与湖南石化、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学校牵头的“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绿色化工产业学院”,推动了特种环氧树脂等10余项成果落地。

一个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项目,这是学校科研“三个一”的探索。据统计,2024年学校有185人次在企业挂职和担任科技特派员,先后攻克航煤加氢新工艺、特种环氧树脂、特种聚丙烯材料等技术,并全部实现产业化,年产值突破12亿元。

2024年6月,学校召开学科与科研工作大会,启动办学思想大讨论,就发挥学科特色、服务区域发展进行了再部署。经过多轮讨论,“融进产业、贴近行业、走进企业,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专业调整做好“加减法”

学科和科研跟着产业走,专业设置也围绕需求转。近五年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做“减法”,共停招和撤销21个本科专业。同时也针对区域产业链布局和调整,善于做“加法”,先后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药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大类招生还没有全面普及,分专业招生政策呼啸而至,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全面推进,在“热门”与“冷门”、“理想”与“现实”夹击之中,专业如何办出特色,吸引更多高考学子的目光,赢得市场叫好,成为众多专业负责人的思考。

握指成拳,方能出击有力。专业撤销了,教学资源得到整合,教学投入更加集中,专业建设自然是“元气满满”。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大考”中,拿下12个专业,就是有力的说明。

比如新增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既是强化学校理科建设的需要,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据了解,湖南省已建立7个光电科技产业园,如果一个产业园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相应的人才则需要20万。显然,目前光电子从业人员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原则,专业结构布局主动适应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注重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现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与产业链对应的本科专业总数达48 个,其中工学专业22个,对应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产业的本科专业分别为4个、9个和5个。

据悉,面向湖南产业发展需求和“新三样”产业,学校打造了以石油化工、工业智能、高端电磁装备、新能源、水资源保护、港口物流、湖湘文化传承等八个特色专业集群,做到每个专业都有支撑产业和社会需求,本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学校也获批“绿色化工”和“电子信息装备”两个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现代石化”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注重“本土化”就业

为更好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强化校政联动,将岳阳地区就业岗位挖掘、就业渠道拓展作为促就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加强与岳阳人才集团、企业代表对接,实现校政企三方联动,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岳阳楼区搭建人才招聘平台,组织辖区重点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学校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足不出校选岗位,另一方面,开通“就业大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参观考察,让学生“全景式”感受职场,增进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大学四年,不但有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授课,我们也会在老师带领下参与电磁产业部分实验项目,我的就业方向就是那时候确立的。”现就职于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的唐赛,2007年从湖南理工学院毕业,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202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以教师周宏志创办的湖南中瑞智创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营业务3D打印是一门交叉科学技术,涉及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电气控制、软件、化学、光学等学科,依靠一个公司很难做到多学科交叉,也正是瞄准到学校齐全的学科门类,以及成体系的高层次人才支撑,以此为依托为公司提供科技研发。据统计,目前除5名研究生参与该公司技术研发外,已经有十余名本科毕业生进入公司工作。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校所能,服务地方所需,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张国云说。(吴昊楠)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