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二十大的召开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既回顾了国家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也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令我备受鼓舞,深感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再次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深感在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要将这一责任落到实处,便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
何为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便是很好的注解:“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于漪老师的这一问便是考核标准:“一节课,到底有多少是教在黑板上,有多少是教进学生心里的?”
如何成为大先生?一要坚守育人使命。从教之初,我将教书视为自己的全部工作,用匠人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却还没意识到教师还承担着价值塑造的育人使命。要坚守这份育人使命,教师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真正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要自觉用教学来回应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我所教授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例,学生的学习存在重“术”轻“道”,重“能”轻“德”,价值属性弱于工具属性的功利化倾向。学习本课程前,他们多认为公共关系是服务于甲方的传播和营销工具,理论深度和战略高度不够。情感态度上他们目睹了国力强盛,具有朴素而强烈的爱国情感,但是抗拒说教的思政教育方式;他们较以自我为中心,心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够强;还未完全成熟的思想容易受互联网影响。而作为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因此,本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基础上,还应具备教学的价值目标:使学生从价值理性视角理解公共关系的居间性,树立求真、向善、尚美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即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态度;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组织和国家形象意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思考个人价值,以及如何运用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二要转化育人理念。传统教育以“知识本位”为导向,以“教师讲授”为单一单向形式,以知识点识记、理解层面的卷面考试为考核形式,常常导致学生以知识记忆为动机的浅层学习为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结构封闭,综合素质较低,实践能力欠缺,社会适应性不强。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不再只是课程内容的传播者,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课程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深入的引导者。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从“鱼”到“渔”的升级,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要提升育人能力。我们不仅要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不停留在照着教材讲,照着课件讲,照着老教师讲的阶段, “照着讲”需要迈向“接着讲”,即实现由讲别人东西向讲自己东西的跨越。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能力上不断提升,积极学习和实践教学新方法。如教学空间可以不止在课内,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常常导致学生无感、无情、无行动,我们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校园、社会、网络都成为教学的空间,使教学目标入脑入心入行。面对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同学们,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新型教学形式便能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虽然和大先生还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坚守当一名好老师的初心,只要日行跬步,总会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一点。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也不致一手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