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校报数字报纸

2020年12月3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3-0827/G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一校一书”优秀心得 楚 魂 不 辞 魂归来兮 唤醒楚辞人生 伤  楚 汨罗的滩歌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湖南理工学院校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汨罗的滩歌

□ 作者 美设学院 张明珠

《楚辞》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巧妙结合,更是华夏文化经典图书。就是这样一本流传千古的文书,知识浅薄的我,最初只在语文课本中读过节选片段,也有幸通过读书活动的机会丰富自己阅读量,感受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屈原抒发真切心境。

恐怕大多数读者会对《离骚》里果敢、正直的屈原所吸引。了解到不仅是节选片段中充满希冀的理想追求,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感受到那痛切心扉的绝望、对理想的破灭、怨恨。最初的我,被屈原笔下早晨采木兰、傍晚采宿莽的悠闲时光所吸引,却被后文“虽萎绝其亦何份兮,哀众芳之芜秽”的心境感染,这是个多么坦然从容的气度,让人为之叹息。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这是高尚的品格,将前人刚正不阿的品德效仿的淋漓尽致。借前人汤禹得伊尹、皋陶那般受重任,傅说被武丁举为相,姜太公遇文王,宁戚见齐桓公;面对众多受用的贤臣,屈原痛苦的心理化为“委厥美而历兹”的苦涩。当中印象深刻属女媭对他的告诫,以“终然殃乎羽之野”的借喻成篇,丰富的情感内涵中又透露着埋葬“美政”理想的绝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和自信,我的心情,也随着屈原一连扣的发问坠入谷底。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语。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短短的文章中,活了几千年,也道不尽诗人内心的挣扎与酸涩。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此句是《渔父》中的对话,以一则小故事记载,侧面认识到那位宁可主张退隐作清廉之士,也不愿与世其醉,同其浊;主张清峻高洁,而不忍世道之混杂,不惧坚险、不容忍的挺拔抗恶,是这篇文章传达的最精确的信息。现实鱼龙混杂的生活中,那份“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双重反问,清醒的认识,似在透露屈原混沌生活的艰难,不被理解、肯定的困惑,又会有多少人发出同样的疑难呢。初入大学的我,面对《楚辞》里的屈原,不断给自己敲响警钟,希望成为最初的自己。五月的屈原,那份纪念的日子,都在警醒着世人,去保留美好品质,学做忠诚、爱国之人!

《楚辞》的后文,更有宋玉、刘向等作家,用自己的方式,仔细品读屈原内心真挚、最恳切的诉说,不断加深对故国故土那般万死不变的深情眷恋,而怀有坚贞不渝的思想让那句“就重华而陈词”表达他对古人美好品质的追求,在这样一问一答式、在纸上雀跃的符号,让每位读者都直接感受那份炙热的灵魂。恐怕连那汨罗河也散不去。本以为只是呼出自己的郁闷,空怀对有作为的羡煞之情的屈原,却在后面的文章中彰显出我前面想法的浅薄了,那份对夏启偷的《九辩》和《九歌》却放纵忘情的清晰认识、对后羿溺游乐而失妻的抨击;对寒绕恃恐而骄人头落地的批判;夏桀、纣王残暴的痛恨:用鸣咽悲怆而激烈狂放的文字抒发自己现实中遭受冤屈和不能容忍昏君、谗臣误国的怨恨,那份孤傲大胆的判断,字间涌动着仿佛活了几千年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气质、灵魂,以刚劲坚毅的姿态,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永久的仰望、膜拜。

“伏匿穴处 ,爱何云?”是《天问》中最真切、感动的句子。读到《天问》,字中透出屈原大胆、博学的一面,而“爱何云”又将自己的愤闷情绪显现出来,读者们一定了解到那种向天发难,内心深处情感的试探,显得沉重、繁杂。这是位多么智慧、忠诚的贤臣啊!屈原被放逐的苦涩,伴着那全篇1500多字,370余句。呵问百转千回的人生,“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归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让人生发想象,对楚地的爱,唤醒了泪水,痛彻心扉。在不同诗篇、不同口吻,渲述着屈原眷恋和感叹。当被放逐时,只将“谗臣误国”的怨愤加注,却从不体现对怀王的愤恨,保留知遇之情之外的坚贞、淡淡悲伤。报国无门、痛苦之际写下一首回顾平生奋斗历程的诗作。由少年时的憧憬到青年的艰难,最后只剩下壮年的悲愤,我的心情也由敬意转到悲伤、心痛;让这样的伟人,永久沉睡在汨罗的河底,希望陆上的人们在《楚辞》中与他共勉这悲情,保留最纯情的心灵。

屈原这位以死亡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以诗人的、政治家、爱国者,面对流放、敌对甚至不信任,仍盼着君主睿智,国家能强盛;自己的才华能施展,被赏识的殷切心绪,在最后伴着绝望、无助,仍不忘初心,孤独投入河底。古往今来,太多太多的文人智士为他赞赏,不断了解他的过往,与此同比这篇心得的厚重感亦显得十分单薄,而我却同天下同样认同屈原的人们一样,为有这样一位伟人感到自豪、感动,乘前人之见,更愿意去学习那份精神,那份器宇轩昂、刚正不屈,纯真与善良。当下的我们,趁着还年轻,有充分的时间、机遇,在改努力拼搏的年纪,不懈怠,争优进取,这才是阅读《楚辞》后给我最大的收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