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朱晓(化名)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已经进入了项目申报的冲刺阶段。为了参加当年的全国“互联网+”和“创青春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他们从2017年暑假就开始发力。从团队组建,项目挖掘、人员磨合,到产品研发、策划书成形、PPT呈现、视频元素等的探讨和确认,每一步都格外重要。“人是最关键的,如果人没找对,或者团队不融洽,那么项目基本不可能成功。”朱晓是2016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感受尤其深刻。
易翠枝表示,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技能,从而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成为一名优秀的HRBP,专业老师会在大一就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同学们在全校性通识课上主动联系其他学院的同学,了解他们的专业特长,甚至“打入”其实验室内部,以便后续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
“刀在石上磨,人在赛中练”。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实战经验,学院建设有经管综合实验室11个、人力实验室5个;与校内12个研发实验室建立创新创业合作关系,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校外建立互联网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3个,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HRBP技能。
依托全校研发实验室搭建跨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学生以HRBP身份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实战演练BP技能。经过多年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团队领导力大幅提升。近3年来,本专业学生以BP身份带领团队在"创青春”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
最后,朱晓和她的团队拿下了当年“创青春杯”创新创业大赛的全国银奖和“互联网+”大赛的全国铜奖,实现了我校在该类赛事上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朱晓说,这段经历激活了她创业的“DNA”,甚至影响了她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她感激在这次比赛中并肩作战的队友,更感谢给予她们力量和支持的带队老师们,“能走上全国性的舞台,仅仅靠我们学生的力量和能力肯定是不够的,学院的老师们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从前期的项目挖掘、材料准备,到后续的答辩和比赛过程,带队老师们都全程在线,答疑解惑,“老师们可以说是我们的信念来源!”
朱晓他们团队的获奖项目,灵感来自于一个学长的创业品牌。为了解决将产品推广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的难题,这位学长联系到学院老师,同学弟学妹们一起组队参加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锻炼逻辑思维、信息处理、业务理解、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管理协调等多项综合能力,也能让专业投资人和评委们给项目把把脉,指指路。”带队老师这样说起组队的初衷。
如果说各类赛事是学院的“练兵场”,那么每一节专业课都是挑选“后备军”的好机会。老师们会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每一位同学,通过课上课后的训练,发现有创业特质和兴趣的一批学生,建立“人才储备库”。这些孩子们,从大一观摩学长学姐们比赛,到大二组队,再到大三正式参赛,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课堂上来,到比赛中去,再迁移至实践,一届又一届人力专业学子们就循着这条轨迹,在大学里不断锤炼自己的综合素养,然后走出校园,开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乘着新技术的东风,互联网早已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将与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产生更深的链接,面对新变化,是挑战还是机会就看你是选择排斥还是拥抱。毫无疑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择了后者,用拥抱变化来开创新可能,最终摘得了“国家一流专业”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