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世代代都诞生了女儿。”
——题记
妇女节又称作国际劳动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它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后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获得应有的权利待遇,纷纷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剥削,妇女节逐渐成为国际性节日。妇女节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女性权益,让女性也享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
妇女节赞扬“劳动精神”,鼓励女性拥有生产资源,与男性同工同酬。新时代的女性应是独立自由的,不应该被“雄性思维”所左右,更不应该被打着女权口号的资本家利用。
而近年来,妇女节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看不到“妇女”二字,转而被“女神”“女王”所替代,在满天飞的“女王特权”“女神福利”的字眼中,唯独看不见“妇女”两个字。是谁制造了这种局面,将妇女节逐渐变味儿的呢?其中必定离不开资本家的幕后操控。
1926年,美国《向女性卖东西》出版了,全书定了一套销售策略,书中“女性需要自尊,你无条件顺着她的意,她们就会自愿地掏钱”,于是,一场针对女性的营销开始了,资本家们打着女权的幌子卖力推销,其中就有标语:“独立女性,就要给自己买好的”“女人嘛,就是要精致点,多花点钱怎么了”……相信绝大多数女同胞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这些标语,殊不知,这是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资本家们用消费主义捆绑女性,用消费主义去规范女性,这些是物化女性的更高级形式。在妇女思想尚未觉醒的古代,人们可以将女性当作物品进行交易,而如今,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则藏在这些进行策划的女性营销里。
为何妇女节会被女生节替代?据微博热搜话题,支持将妇女节改为女生节的理由仅仅是“妇女”生理属性太强,嗅到商机的商家就率先把“妇女”改成了“女王特权”“女神福利”,推出各种“女王节”“女神节”活动,甚至明目张胆打出:“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努力不就是为了买”等俗气标语,而背后的含义则是:女性只需要负责漂亮就行,颜值第一,成功就是买买买。而这恰恰与妇女节真正的内核相悖,全国政协委员海霞就曾对此发表过看法,她认为,女性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争取到社会的尊重和地位,而不是来自别人的附加色彩。
当妇女节的含义从纪念女性劳动光荣,男女平等,自立自强变成一个消费者狂欢日,当女性的标签从独立演变成购买力,这无疑是历史的一种倒退。从一百多年前至今天,妇女节的成功设立使得女性不再是物品,不再是附庸,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各种地方发光发热。我们斗争,我们呐喊,我们定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