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的重点不是创业而是创新,而创业大赛的意义不仅是培育创业项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首先,“双创”教育的重点不是创业而是创新。我原来之所以对“双创”教育不热心,是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创业教育,以为就是教学生怎么创业。心想:几个自己都没有创过业的大学老师能教学生创业成功?2018年,为了搞好经管学院的“双创”教育,我分别考察了包括浙江大学、广西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一些“双创”成绩突出的学校,发现他们开设包括创新方法、学科前沿、批判性思维、创业基础与实践、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互联网+”创新创业、创业失败管理等多门课程,已经形成了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方法、提供创业知识,到创业实践指导、以及失败后如何调整等涉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而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创新方法与批判性思维训练是根本,它可以训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和别人的实践经验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受过这些训练后,会在创业中受益;不创业的学生接受这些训练,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期获益。
其次,创业大赛的重点不在于培育获奖项目而在于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参与创业大赛也不是要让每一个项目都看起来“高大上”,其重点在于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拿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往往有只关注专业学习和只钻研技术的思想,认为这些是硬实力,而对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技能等在实际工作中决定职场成功与否的软实力不重视。而在创业项目的培育过程中,无论技术的高低,所有成员都必须在创业团队中以成员身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项目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同时被打磨的还有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大局为重的意识、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等,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很好地弥补了一些学生重技术轻管理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情商”,为今后赢得职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